二 建築的發展與演變
以下將簡單介紹傳統建築發展的過程,藉由這樣的說明讓我們在面對傳統建築時,能夠有基本的認識與了解,進而能夠去辨別它們之間的差異性與特色。
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師維特魯威有句名言:「建築必須能滿足堅固、適用、美觀三大要素。」人類為了追求一個穩定安全的遮蔽空間,利用各種工具、材料、技術與經驗,慢慢地豎起一座座具有遮蔽功能的人工突起物,利用這件突起物的中空部分從事各式各樣的活動,也就是今天的建築物。根據我國《建築法》對於建築物的定義是:「定著於土地上或地面下具有頂蓋、樑柱或牆壁,供個人或公眾使用之構造物或雜項工作物。」
圖3-2 貝聿銘、陳其寬 /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 1956-1963年 / 臺中市
1956年貝聿銘提出「自四面向上堆砌會於屋脊」的理念,給實際設計者陳其寬「教堂像是一雙祈禱的手」的靈感。原本貝聿銘提出磚砌的圓拱造形構想,陳其寬考量臺灣多地震,多方考量最後決定採用雙曲面的薄殼建築。
由於風俗民情、地型氣候、建物材料的取得與工匠技術的差異,世界各地都發展出符合當地特色的建築技術與風格。早期的建物所使用的建材大多是木、石、竹、草、土塊等等,但是隨著新建材的發明,如:磚、瓦、混凝土、鋼筋、鋼骨、玻璃等等,建築物的造形開始有了極大的變化。
圖3-3 柬埔寨吳哥窟洞里薩湖船屋
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當地居民以湖為家,發展出船屋,舉凡生活上的食衣住行皆可在船上完成。船屋上有醫院 、加油站、教堂、學校、百貨公司、籃球場、養豬場等等,別具特色。
中國傳統建築
整個東方建築系統中,以中國傳統建築發展的最為完整,傳統中國建築在秦漢時代已經建立了「木構架」建築體系,以秦代阿房宮、漢代未央宮、長樂宮為代表。唐代國力強盛,藉由絲路交流融合各樣的建築技術與藝術,並發揚光大。宋代誕生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建築規範《營造法式》,明、清時期更吸收了中國各民族及南北方的建築藝術和技術精華,發展出以體現建築組群和空間藝術壯麗的明清建築。例如:北京故宮的宮殿建築,蘇州拙政園等等。
中國傳統建築最大的特點,在於利用柱樑構件來完成整棟建築的屋架,基本上柱樑是位於建築中不同的部位,功能也不相同;「柱」為垂直構件,主要的目的是支撐空間及傳遞屋頂重量。「樑」為架在柱上的水平橫木的通稱,為建築上方的骨架構件。這些由柱樑所形成的空間產生了「間架」的空間單位,「間」是指房屋的面寬,「架」則是指房屋的深度。為方便木構建築構件的替換、修整與拆解,於是利用「榫卯」互相銜接的方式,不用釘子就可以將一間房子組合起來。
圖3-5 榫卯
零件當中凸出來的地方叫「榫頭」,凹進去的地方叫「卯孔」,合稱為「榫卯」。榫卯技術早在西元前五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就已經開始出現,它不只可以應用在建築上,還可以用在家具及一般工具的製造上面。
傳統中國建築外觀基本上區分為三部分:臺基、屋身、屋頂;依據屋主的身分地位,臺基的高低、屋頂的型式、房屋大門彩繪的顏色也會跟著不同,對於建築本身則將其視為個人身體的延續,以正廳(明間)為尊如同頭部,次間如同肩膀,廂房便如同雙手。主要建物要求依據中軸線對稱設計建造,這是因為傳統的中國社會尊崇儒術,凡事講求「禮」,所衍生出來的另一種精神。
臺灣傳統建築
臺灣早期的原住民,多以周遭環境中可以輕易獲得的材料來建築房屋,常見的有片岩石材、木材、竹材等材質。例如:魯凱族、排灣族其住屋牆壁與屋頂皆以片岩排成;阿美族、卑南族、鄒族則是草木建成的長屋;達悟族地處濕熱的蘭嶼島,半穴居草房具有避熱通風功能。其中排灣族在門楣上利用豐富的百步蛇紋樣木雕來彰顯屋主的貴族身分,最具藝術裝飾風格。
圖3-7 排灣族的石板屋 / 屏東來義古樓舊社
臺灣原住民各族群分散於臺灣各地的山地與平原,各自順應其居住環境自然條件的不同,就地取材搭建住屋,而住屋的形制也隨著地域的不同,而有著明顯的差異。排灣族住屋以石板堆牆,石片做瓦。
荷蘭(1624-1661)、西班牙(1626-1636)時期的建築除了形式與風格不同外,對於材料的選擇也有差異,荷蘭善用紅磚,西班牙則善用石材;而荷、西建築對清代以後臺灣建築的影響並不明顯,常見的有臺南、鹿港建築山牆邊的鐵剪刀、穿瓦衫等等;另外民間匠師以荷蘭人帶來的黑奴造形作為建築墀頭上裝飾的題材最具特色。
墀頭
位於廊牆頂端,其功能是讓屋檐與屋身牆壁兩者之間得以順暢銜接。
圖3-8 山牆上的鐵剪刀 / 彰化鹿港
此一構件主要的目的,是使外牆壁體與屋內橫樑緊密的結合,防止橫樑因外力作用而脫落。對於房屋結構來說有實際加強的作用。
自明、清以後(1661-1895)的建築形式受到中國閩南式風格影響頗大,有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建築,還有狹長的街屋形式,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彎曲的正脊,目前臺灣的古蹟建築有許多是屬於這時期的建築風格,例如:板橋林家花園、臺北北門、臺南大天后宮、彰化與臺南孔廟等等。
三合院、四合院建築
臺、閩地區傳統宅第的格局有許多種形式,其中以三合院為最普遍。從最簡單的一條龍型式,到具備多院落、多護龍的三落大厝、五落大厝等,均依該家庭中成員多寡與社經地位而定。以下分項簡略介紹:
日治時期(1895-1945),日本將傳統歐洲的建築樣式,及現代化的城市建設概念引入臺灣,拆除舊城牆拓寬馬路,栽種路樹、架設自來水及衛生下水道管線。藉由「街市改正」運動,讓臺灣的街道及兩旁的建築物立面具有濃濃的歐洲風味,臺灣目前許多老街都是這個時期的佳作,建築物的代表有:總統府、司法院、監察院等等。
圖3-10 長野宇平治、森山松之助 / 總統府 / 1919年 / 臺北市
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華麗嚴謹的外觀屬於英國維多利亞風格,中央尖塔達60公尺,為當時全臺灣最高建築。
維多利亞風格
傳統歐洲古典風味、富含華麗浪漫裝飾色彩的設計作品或陳設。近代藝術史的觀點經常在古典、反古典之間反覆辯證,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在位期間形成了藝術復辟的風格,作為重新詮釋古典裝飾、揚棄機械理性美學的代名詞,稱為「維多利亞風格」。以室內設計而言,矯飾古典細部配合繁複線板及壁爐,搭配水晶燈飾、蕾絲窗紗、彩花壁紙、精緻瓷器和細膩油畫,這些都是體現維多利亞風格缺一不可的要素。
國民政府遷臺後(1945-),由於中國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破壞傳統中華文化,為延續及強化中國道統精神,於是在臺灣出現大量的中國北方宮殿建築式樣。例如:臺北陽明山中山樓、國父紀念館等等。
臺灣在歷經多次政權交替後,逐漸散發出屬於臺灣建築文化中兼容並蓄且豐富多元的樣貌。
西方傳統建築
法國文豪雨果曾說:「西方建築是一部用石頭寫成的歷史。」古希臘文化(800-100B.C)被認為是歐洲文化的起源,希臘的建築是以神廟為主的柱式建築,希臘人追求比例和諧與外部的美觀,從檐部、柱頭到柱身都有特定的裝飾格式與比例,柱頭常見有三種形式:多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柯林斯柱式。希臘的神廟建築物呈現出以柱式為主的優雅風格,並影響到後來的古羅馬建築。
圖3-11 帕特能神殿 / 西元前447-432年 /
希臘雅典
主宰衛城(Akropolis)的這座雅典娜神廟,是多立克柱式的典範,有樸素柱頭的排列柱支撐著山形牆,在當時這山形牆上以大理石雕像裝飾。
圖3-12 希臘柱式
左:多立克柱式,柱頭是一塊扁平的方塊,稱為頂板,在頂板和柱身之間是一個圓盤。
中:愛奧尼克柱式,柱頭是一對渦形裝飾。
右:柯林斯柱式,柱頭是毛茛葉形。
三種柱身都刻有凹槽。
古羅馬(西元前一世紀至三世紀)建築相較於古希臘建築而言,顯得較重視內部的居住性,比較不追求建築物外在的美觀精緻。羅馬建築在技術上以石頭的曲線結構來覆蓋空間,發展出「拱頂」;羅馬人利用火山土、石灰與陶瓷碎片發明了混凝土,使得羅馬人得以造出萬神廟的大圓頂、羅馬競技場、公共澡堂、水道橋樑、凱旋門等公共建築。
拱
在東西方的建築中都可以見到這種圓弧狀的建築結構,圓弧形的構造能將垂直重力沿著弧面的軸向均勻分散,因此也具有良好而穩定的承重性。
圖3-13 萬神廟 / 西元前27年 / 希臘羅馬
萬神殿是古羅馬時期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萬神殿的外觀結構簡潔明快,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一個直徑達43.3公尺的穹頂,頂部有一個直徑8.9公尺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萬神殿整座建築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這種圓廳加柱廊的設計,後來常被應用在市政廳、大學、圖書館和其他各種公共建築物上。
中世紀(三世紀至十四世紀)西歐的教會權力達到顛峰,神職人員藉由高聳教堂的興建來讚美上帝,並且極力往高處發展,依賴其複雜、精美、格式嚴謹但細膩豐富的設計,來與上帝溝通。哥德式建築起源於法國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地方,其結構上有三項特徵:尖拱、交叉拱頂和飛扶壁。此外,教堂上方飛揚的尖塔,充滿視覺效果的彩繪花窗也都是哥德式建築重要的特色。
圖3-14-1 沙特大教堂 / 1194-1218年 /
法國巴黎
圖3-14-2 聖德尼修道院教堂 / 1144年 /
法國巴黎
建築群的平面以十字架的造形構成,內外部的各個細節也都充滿著宗教的寓意。
圖3-14-3 哥德式教堂的簡易構成圖
哥德式教堂由羅馬式教堂中擷取尖拱、交叉拱頂與飛扶壁,以建造更多採光的建築為目的,統合這三個要素,展現與羅馬式教堂全然迥異的骨幹構造。加在建築物上的力量,透過肋拱、柱子等線條傳達,建築物外則是飛扶壁與扶壁。
圖3-14-4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 / 1163-1250年
/ 法國巴黎
自空中俯瞰,可清楚看見教堂的十字交叉形與飛扶壁結構。
文藝復興起源於十五世紀初期義大利佛羅倫斯,「文藝復興」一詞源自法文的「再生」之意。其風格的形成主要來源有二:一是古典藝術形式(古希臘、羅馬的建築風格)再度被運用;另一個是「透視法」的誕生與運用,透視法是一種可以在平面中看到深度的科學方法,利用透視法可以準確的設計建築物,「建築師」行業於是誕生在這個時代。而歐洲許多早期的建築理論也在此時被提出,例如:亞伯堤的《論建築》。文藝復興的理想建築物是一棟左右對稱的建築。
透視
透視指的是如何在二度平面空間(紙張)模擬三度立體空間感的繪製手法。常用的透視法有一點透視、兩點透視、三點透視等。文藝復興時期由於透視學研究的發達,使西方在繪畫與建築上都有著重大的突破性進展。
十七世紀初,巴洛克藝術誕生於羅馬,在風格上表現出動態的、標新立異的、強調光線的對比,富有華麗的戲劇性效果。此時的建築師利用橢圓形、拱形,及其他複雜的幾何圖形來構成平面造形,建築物的內外則是充滿各種帶有不同動感的波浪曲線。
圖3-16 凡爾賽宮鏡廳 / 1667-1688年 /
法國凡爾賽
凡爾賽宮在1682-1789年是法國的王宮,為法王路易十四所建。鏡廳是由四百多塊鏡子所組成,為凡爾賽宮最著名的大廳,內部裝設極度奢華,為巴洛克風格的代表作。
洛可可藝術興起於十七世紀末期法國,是巴洛克藝術的延續,洛可可致力於展現注重個人的輕快愉悅感,建築的內部常用漩渦形花紋、貝殼、蕨類植物等造形,結合繪畫、鍍金灰泥的裝飾手法,讓房間變得更加活潑、更有朝氣。
圖3-17 維爾茨堡主教宮 / 1719-1744年 /
德國巴伐利亞州
維爾茨堡主教宮是當時大主教約翰.菲力普.法蘭茲(Johann Philipp Franz)所建造,建於美因河畔(River Main),位在法蘭克福(Frankfurt)東南約一百公里,內部的洛可可風格裝飾,堪稱日耳曼之最。
十八世紀中期以後的新古典主義,是對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演變為過度放縱享樂與頹廢態度的反動,以及對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藝術產生緬懷復古之情。新古典主義的表現形式雖然模仿希臘羅馬的古典規則,但它所強調是追求復古的精神及在美感上的本質,而非直接模仿古物;美國國會大廈即為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與新古典主義相對同時發展的浪漫主義,則是展現出脫離現實,憧憬久遠過去與異國情調,反映在建築的是哥德風格的再生;以英國國會大廈最著名。
圖3-19 英國國會大廈 / 1840-1867年 /
英國倫敦
原名西敏宮,1042年由愛德華所建立,原本是皇室的住所。1512年大火之後重建的西敏宮成為英國上下議院的開會場所。舊國會大樓於1834年遭焚毀,在泰晤士河畔新蓋的國會大廈是仿哥德式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