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當代建築的新趨向
工業革命替世界帶來重大的改變,為了節省成本,機器大量生產的產品成為這個時期的特徵,此時英國建築師約瑟芬.帕克斯頓為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建造的「水晶宮」,為此一時期重要的代表作。這座建築最大的特點有二:一是全部使用鋼鐵與玻璃建造;二是使用預鑄工法,先將各種單位長度的鍛鐵柱標準化生產後,再到工地將其組合起來,以達到縮短工期的目標。
圖3-20 約瑟芬.帕克斯頓 / 水晶宮 / 1851年 / 英國倫敦
「水晶宮」是專為1851年世界工業產品大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 of Works of lndustry of All Nations)而設計建造。整個建築物由3,300根鑄鐵柱和2,224根鐵橫樑結成的框架所建成,不過已經毀於大火,今不復見。
由於機械大量生產的因素,往往無法同時兼顧產品的美觀與質感,品味低劣的工業產品終究引來批判,於是有了英國以威廉.莫里斯為首強調回歸自然,以傳統工匠為主的美術工藝運動。其後所興起的新藝術運動則改良了當時流行的矯飾風格,以波浪形和具流動性的有機曲線、非對稱架構等為主要的風格特徵。
美術工藝運動
起源於英國的設計改造運動,羅斯金否定機器文明,認為以機器來生產,無法製作品質優良的產品,力倡恢復中世紀時期的建築家或工匠們的工作精神,威廉‧莫里斯崇拜羅斯金的理念,主張藝術理念必須源自於大眾,設計必須忠於材料的自然性質,親自設立工坊,製作染色、紡織品、壁紙、彩色玻璃、家具等,提倡重實踐的工藝運動。
十九世紀末期,以美國芝加哥主導的建築風潮,名為「機能主義」。此一風格之建築以鋼骨結構為主,強調樑柱忠實呈現的美感,具有單純明快等特色,反對過度濫用裝飾細節。當時的著名建築師蘇利文更提出「形隨機能而生」這句話,成為最能代表此一個風格精神的經典名言。
成立於德國的包浩斯設計學校是近代設計教育的搖籃,要求對於建築元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務求精簡沒有浪費,當時擔任包浩斯設計學校校長的密斯凡得羅提出「少即是多」的主張,形成了現代建築在外觀上展現出理性與簡潔的特色。後來在1931年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所策劃的一場歐洲現代建築展中,策展人將其定名為「國際樣式」;此後這種強調忠實材料、機能主義且無視地域性之不同,在建築形式上大同小異的建築便被稱為「國際樣式」。
圖3-22 華爾特.葛羅佩斯 / 包浩斯設計學校德紹校舍 / 1926年 / 德國德紹
德國華爾特.葛羅佩斯設計的校舍是一座實驗性建築,以簡單的外形呈現校舍的機能性需求,平屋頂、玻璃帷幕與鋼筋混凝土後來都成為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色。
包浩斯設計學校
葛羅佩斯於1919年在德國威瑪創立,以設計、建築與工藝的教學為主,主張設計與建築必須遵循客觀與理性的分析原則,提倡「科學式」的現代美學。包浩斯在1925年遷校至德紹,1932年再遷至柏林,1933年受到納粹壓迫而關閉,而後成員前往美國發展,將包浩斯精神帶到新大陸發揚光大。雖然這所學校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但學校成員在當時進行的設計探索中提出的觀念與設計方法,一直到了今天都還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力。
圖3-23 密斯凡得羅 / 巴塞隆納博覽會德國館 / 1929年 / 西班牙巴塞隆納
簡潔明快的線條,搭配結構輕巧的開放空間,樹立現代建築國際風格的典範。
後現代主義的建築師認為國際風格的建築欠缺地域特色,乏味又呆板無趣,提出應該從古典風格尋求靈感,作品中充滿隱喻的符號與拼貼,並藉由古典與現代建築素材並列的衝突,賦與建築新的風貌。
圖3-25 李祖原 / 大安國宅 / 1981-1984年 / 臺北市
大安國宅是臺北市政府國宅處於1984年完工啟用的國民住宅。建築師以傳統建築馬背的意念,結合人文與自然的意境,創造有別於一般國宅制式形象的優美環境,建築配置有臨內側的7層樓建築群,和臨建國南路的13樓到18樓階梯式組構的高樓建築群,形成別緻的天際線。
圖3-26 布洛姆 / 方塊屋 / 1982-1984年 /
荷蘭鹿特丹
建築師解釋他的設計理念:在鹿特丹這個工業城市裏,缺乏高質感的交流場所,人們一天到晚都只顧著埋頭工作,城市裏缺乏活力和生活氣息。所以他要創造一個趣味性很強的建築,為城市增添一點生氣!建築師把每棟房子當成一棵樹,整個社區群聚在一起就成為一片森林。
80年代後期,解構主義興起,建築師試圖從顛覆既有的結構來獲得新的經驗,產生一種標新立異的新式美感。
拜電腦科技發達之賜,現代建築理論與技術一直在翻新,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新現代主義都是在短暫的數十年間興起,這些變化超越了以往千百年來的演進。
圖3-28 沃夫.迪.普利克斯 / BMW世界 / 2007年 / 德國慕尼黑
此建築是BMW全球最大的交車中心,建造時藉助航太工業所用的電腦軟體做精密計算,整座建築是一片透明的玻璃世界,主建物的雙錐體設計就像是一個被扭曲的沙漏,每塊玻璃大小形狀都不一樣,不但具有調節光線與室溫的功能,還有太陽能發電設備,充分顯現BMW科技與節能的造車理念。
新現代主義
最早是由一些設計期刊的總編輯(如:MODO的總編Raggi) 與皮西於1981年國際設計協會中所喊出來的,新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最大的不同在於:拒絕現代主義中的「普同性」(拒絕所謂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最好的答案)與所謂的「 國際式樣」;所以新現代主義是一種多元主義論,主義隨遇而安(如新現代主義在義大利就與義大利的寫實主義結合)。但是新現代主義繼承更多現代主義的東西,諸如「形隨機能」或「機能主義」就在新現代主義中發展成一種「使用者需求」的美學。新現代主義基本上也繼承了現代主義的「反歷史主義」的主張。大約在1990年代初期的「丹麥現代主義」的再發現。新現代主義在各個國家(民族)都可找到結合的契機。 同樣在設計期刊總編帕帕達基斯的鼓吹下,解構主義就被認定是新現代主義的典型。
美國建築師萊特認為建築應該順應自然界的形態,並與周遭的自然環境相結合,相對於現代主義強調理性與科技的冷硬外表,這種強調自然有機形式的建築風格因此被稱為「有機建築」。
圖3-29 萊特 / 柯夫曼住宅──落水山莊 / 1935-1939年 / 美國賓州
這座私人住宅採用玻璃、石料及混凝土築成。建築的後半部直接鑲入山側岩石內,有一端的牆壁則幾乎全用玻璃建成。整個開口面向林木茂密的風景,完全配合周圍的環境設計建造而成。
近年來由於地球環境遭到人為的破壞,導致氣候變化詭異不易預測,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於是人們開始注重人文自然特色的地域建築,追求與地球共生共榮,「綠建築」於是漸漸為人所重視。符合從興建、使用到拆除過程中花費最少的資源,產生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就叫做「綠建築」。如何興建一座兼具環保、生態、節能、永續以及安全舒適等概念的房子,成為目前全世界建築發展的重要課題。
圖3-31 韓選棠 / 臺大綠房子 / 2003年 /
臺北市
「臺大綠房子」是國內首座環保示範住宅。建築本體所使用的建築材料,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可以再作資源回收利用,且具備隔熱、省電、隔音、耐震等功能,以及溫度的對流處理與自然採光的獨特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