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臺灣經濟的發展,國人常有機會到世界各國旅遊,也常會羨慕歐美國家對於優美的環境規劃與實踐。除了對原始山林的保護外,城市規劃尤其重視人的休閒生活空間。城市的公有空間被釋放出來,成為一座座的公園廣場,處處的植栽綠蔭與噴泉流水,為都市帶來視覺壓力的紓解並提供清新的環境。
圖4-1 荷蘭
充滿樹木、草地、流水的生活環境,可以讓生活忙碌的現代人獲得精神上的紓解。
為了保育原始的生態環境,我國從1972年制定《國家公園法》之後,相繼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台江與東沙環礁共計八座國家公園。國家公園設置的目標,在於透過有效的經營管理與保育措施,以維護國家公園內生物的多樣性,及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景觀。接近自然,回歸自然,成了常處於喧囂城市中的現代人另一種精神上的依歸。
國家公園
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是1872年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國家公園有別於都市公園,主要是保護國家特有自然風景、野生動植物及史蹟,並提供國民育樂及研究,因此國家公園的存在可達成下列四種功能:
1.提供保護性的自然環境。
2.保存生物多樣性。
3. 提供國民遊憩及繁榮地方經濟。
4. 促進學術研究及環境教育。
一 景觀藝術的意涵
什麼是景觀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景觀」就是人類肉眼所能看到一切的自然風景與人造物的總和,其中設計的內容包含了城市設計、國土規劃等大規模屬於國家政策層級的範圍,也有與我們直接切身接觸的戶外空間設計。狹義的景觀設計主要對象是城市開放空間和建築庭園空間,包括了廣場、公園、街道、綠地、城市河濱、湖濱及公共建築和住宅庭園等,其目的是要滿足人類生活功能、生理健康的要求,進而達到提升人類生活品質、豐富心理體驗的目標。
圖4-4 缺乏整體規劃的都市建築
早期臺灣的都市規劃缺乏整體設計,導致屋頂違章建築林立、景象零亂,對於都市景觀的美化有一定的殺傷力。
今日我們所談的景觀設計,主要意涵是利用一種設計組織的思維方式來處理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不論是自然作用演育而成的自然景觀,或人類利用資源創造出來的文化景觀,都是在滿足基本生活機能後,在人類活動範圍內,更進一步以「人」的基本價值觀和態度出發去設計規劃,達到休閒、觀賞、美化的功能。
圖4-6 戶外綠景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適度的讓自己回歸大自然懷抱,是一種調節身心健康很好的方式。
景觀設計的發展
景觀設計是從最初的庭院造園、興建廣場公園、街頭綠地,到參與城市設計,以至於整個國土環境為規劃對象,由於各地區、民族間文化發展和使用者的不同,因此東西方的發展有相當的差異,以下依序概述其發展。
東西方傳統園林景觀的發展與特色
地球上不同的自然面貌是造成世界各地區、民族、國家迥然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重要原因。東西方的園林都是供人遊憩的場所,中國園林以師法自然為原則,強調天人合一,重視人的精神和心理感受,西方園林則傾向於視覺創造。東西方園林造形的差異,最明顯的是東方園林除了一些建築平面是幾何形態以外,其他元素連同總體形式都講究模仿自然形態,而西方園林從整體平面到每一個局部,連同園林的各種組成元素多呈現幾何形,只有極少數例外,如人物、動物的大理石雕塑。
圖4-7 網師園 / 中國江蘇蘇州
中國林園建築講究天人合一,園中點景的樓榭台閣,是為了讓人能夠與大自然更容易親近,進而達到融入自然的境界。
圖4-8 凡爾賽宮鳥瞰圖 / 法國巴黎
從空中可以看到凡爾賽宮的庭園以中軸線區分左右,整個庭園呈現出許多大小不同的幾何區塊,是歐洲庭園設計中常用的方式。
根據文字記載,中國造園源自黃帝。堯舜時期設有管理山林苑圃之虞人,夏商時期之苑圃更具規模,已著重宮殿城廓等庭園設施之興建。周文王設靈囿供百姓遊憩使用,為世界上最早之公園。秦始皇時之上林苑設有阿房宮,為依自然地形建造之大型園林。
兩漢宮苑之建設重於宮苑內各種附屬設施之設置,如石雕噴泉、觀景臺等,同時長安城內亦開始有大型私人園林之設置。魏晉南北朝由於政治混亂,林園設計回歸自然樸質之風。隋唐盛世,許多文人參與園林的建設,使園林的發展更具自然與人工之美。宋代為文風最盛之時代,加以南宋偏安,庭園設計受江南風光的影響,蘇州園林之山水造景即獨創一格。
元代繼唐宋盛世之文風,假山池水之選景更趨精湛。明代之景觀設計除園林苑囿外,更推展到都市水岸休閒遊憩園林之大規模設計,如秦淮河之水岸園林。清代園林建設之奢華與規模成為中國造園史上空前絕後之顛峰,唯仍多以皇宮、苑囿為主,如圓明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等,此時,園林的規模、建築體、設施及樹木等配置,均達完美至極之境界,江南園林之人文特色仍流傳至今。
日本的造園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承接中國園林的自然觀,基本上概分為假山泉水庭(泉池庭園)、茶屋和枯山水庭園等三種樣式。庭園中以橋、小島、池子等要素,模擬創出自然風景中的河景、池景和海景等流水樣貌,而水邊的地形、景觀則用石頭來表現,平安時代甚至以池子為庭園的主要景點。這樣的庭園原本是由僧侶所創,常在禪宗寺院後庭表現庭園之美;但遇到庭園面積不夠大或是缺水地區,以泉池為中心的庭園就只能空想,「枯山水」的構想於是應運而生。庭園中以白砂、石頭和植栽為主角,以工具在細細的白砂中刮出流動水波與海的紋路,不同的紋路為觀者帶來陣陣水意,這種枯山水的感覺正好和禪宗思想的自然觀契合,因此枯山水庭園被視為「禪之庭園」,反映了禪宗枯寂、抽象、純粹的美學。
茶屋
茶屋是茶道的產物,一般是單獨設立或與庭園其他部分隔開,面積不大,周圍是竹籬或木柵,有小庭門入內,主體建築為茶屋,有洗手缽和石燈籠妝點。步石是茶庭的特色,其布局變化無窮。庭中植以常青樹,不用花木。
枯山水
枯山水是一種庭園造景風格,始於日本室町末期並流行迄今。枯山水約發源於日本平安朝,並在室町末期臻至圓熟之境。其庭園風格受禪宗文化及中國北宗山水幽玄枯淡風格的影響,常以大小形狀各異的青石,或直立或倒置,縱橫羅列,並間植樹木,以白砂經營泉流之意象,庭園宛若一幅高山流水圖呈現眼前。枯山水庭園與一般以花木植栽為主的庭園相較,尚有功能上的差異。欣賞枯山水庭園較偏重視覺欣賞與心靈享受,一般不准徘徊踐踏;與迴遊式池泉庭園在功用性質上有很大的差異。
圖4-11 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 / 日本京都
日本禪宗的庭園設計者,依照他們在自我救贖時一貫的簡樸原則,偏愛在庭園中植入精心規劃過的抽象概念,藉以引發個人心理上的回應。這種乾式的庭園規劃,除了清洗和維護之外,一般是不能進入的,主要是在沉思自然現象的重要意涵時,藉由凝視以安靜心靈。
西方景觀設計緣起於埃及、巴比倫、羅馬之古庭園設計;中古世紀之西班牙、羅馬、荷蘭、法國之庭園設計;表現出精緻之人工藝術;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之庭園設計為義大利庭園之黃金時代,其特色為包含藝術品、雕刻及水景植栽。十七世紀後期,受巴洛克及洛可可風潮之影響,許多庭園引入濃厚裝飾及人工雕刻之風格,堆砌出皇家氣派。法國在當時是歐洲最強大的王權國家,第一位以造園聞名於世的安德雷.勒諾特對歐洲造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一位集大成與開創者,擅於營造盛大的景觀,迄今為止勒諾特仍享有造園領域的最高聲譽。
圖4-12 俄羅斯聖彼得堡夏宮
夏宮是聖彼德堡的早期建築。18世紀初,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下令興建夏宮,其外貌簡樸莊重,內部裝飾華貴。1934年以後,夏宮闢為民俗史博物館。如今,夏宮已成為包括18世紀和19世紀宮殿花園的建築群,由於它的建築豪華壯麗,夏宮因而被人們譽為「俄羅斯的凡爾賽」。
從馬可.波羅以後,許多人將在中國的見聞帶回歐洲,十八世紀以後,歐洲園林的情況發生變化,人們厭倦了死板的形式,發現真正美麗的是那些鄉村、郊區,是自然本身。在英國興起了風景式造園,其它國家也興建中國庭園。英國的風景式造園有自身的特點,它結合英國鄉土的自然形態,引進中國造園中的自然主義理念,對地形、樹林、草坡、水池進行整理。
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
現代造園藝術在工業革命後,受新建材與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影響,不斷有新的形式面貌呈現出來。在此之前,西方園林侷限於幾何形的各種圖案和植物仿生裝飾圖案。從美術工藝運動到表現主義、立體主義等,直到建築界的現代主義,前所未有的眾多嶄新圖式產生出來,為園林藝術帶來新的面貌。這種形式在經過後現代主義的修正後趨於成熟,它不再使人工幾何形與自然生態形分開,而是將建築與自然加以融合。除了形式面貌的變化外,景觀設計的範疇與理念也有了重大的改變。
圖4-14 柏納德.楚米 / 拉維萊特公園 / 法國巴黎
公園總體設計將建築物與植物利用統一的手法處理。公園內設有10個主題花園,設計風格迥異,毫不重複,滿足不同國籍、不同文化層次及不同年齡遊人的需要,成為拉維萊特公園中最有趣、最吸引人的地方。
今日景觀設計之理念,在二十世紀初受到美國之影響而發揚光大,除了仍強調自然造景的精神外,更納入生態學之理論,注重整體環境資源之保育與合理利用,為現代公園之規劃設計觀念奠定了基礎。
近代美國提倡大面積之公園系統建設,影響了國家公園、州立公園及森林公園之推展,更開拓了景觀設計之領域。今日景觀設計業發展,受全球資源保育、能源節約及各種社會經濟發展之影響,不論在規劃上、設計上、材料選用上,均趨向保育與合理利用之原則,強調使用原生植物和設計規劃,必須考慮整體生態體系之環境影響,注重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徵。環境影響評估工作成為規劃階段必要之一環。
圖4-15 雪霸國家公園生態池 / 苗栗大湖
此一生態池栽種本地多元的原生水生植物,對附近環境的改善具有良好的功能。
臺灣園林與景觀設計的發展
臺灣之有園林,據文獻記載始於荷蘭時期富商何斌在臺南建造的園林,並時常請戲班演出,當時多分布於府城臺南一帶。十九世紀中期,臺灣的文化經濟重心北移,富商與文士也分別於新竹及臺北附近建了幾處園林。清道光之後,中北部出現了幾座名園,如霧峰林家的萊園及板橋林本源庭園。
板橋林本源庭園
林本源庭園簡稱林家花園,又名板橋別墅,為清代林平候三子國華(本記)、五子國芳(源記)特別傑出,兄弟友愛,同產同居,號稱「本源」(是林本源名號之開始)。是清代臺灣北部園林代表作,在臺灣為家喻戶曉的名園,也是閩式庭園至今保存較完整的一處,已被列為國家第二級古蹟。
圖4-16 林家花園方鑑齋 / 臺北板橋
以水院為中心,周圍布置屋舍、戲亭、迴廊、曲橋與假山,齋前軒亭與戲亭隔水相對,景致變化豐富。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所擬訂之都市計畫中即規劃有公園綠地。國民政府遷臺早期,因社會經濟變化,導致許多私人名園遭受破壞。近年來,受到經濟文化的發展、西方景觀建築思潮、生態保育運動之影響,開啟了傳統古蹟庭園修復,社區廣場及企業廣場相繼設立,乃至於大型都會公園、風景區、國家公園陸續開發設置,為臺灣社會景觀規劃帶來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