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電影、廣告或動畫等都是時間性的媒體,其大部分藉由動態影像來說故事、表達某種立場看法或宣傳商品觀念等,雖然大都較富商業性質,不過其中仍有許多蘊含藝術價值的作品,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欣賞。若閱讀是吸收知識的重要途徑,那麼媒體觀賞則是領略生活的另一條蹊徑。
一 電影風格與類型
影片風格與類型並非是一對一的對應關係,寫實、表現主義是概括性的名詞,一般依據影片風格傾向於那個端點,作大致上的分類。若以本單元介紹的影片為例,可大致歸納如下表:
寫實主義電影取材多與日常現實關係密切,多以市井小民、中下階層的人物為主,並探討道德與社會問題。寫實電影著重生活細節,因而較具真實感,並捨去複雜的影片剪接與拍攝手法,留下淳樸真實的影像。
圖5-1 艾倫.帕克 / 天使的孩子 / 1999年 / 愛爾蘭
改編自弗蘭克.邁考特的小說《安琪拉的灰燼》,描繪愛爾蘭貧苦家庭的悲喜,以及困境中人性的光輝,真摯感人的寫實主義電影。
古典敘事電影為目前電影類別的主流,觀眾的接受度較高,主要原因多為選擇深具魅力的大明星擔綱,故事內容強調刺激、浪漫或幽默的娛樂性質,劇情講求通順流暢與高潮迭起。大部分的劇情片介於寫實到表現這兩端點之間。古典敘事電影著重劇情,強調娛樂價值,劇中男女主角通常俊秀美豔具有個人魅力,觀眾的情感會不自覺投射在主角身上,滿足窺視的欲望並認同角色的行為與價值觀。
表現主義通常都有著強烈的視覺風格,畫面充滿戲劇性、華麗與幻想風格,與真實世界的場景大異其趣。影片強烈展現導演的個人風格,運用充滿高度象徵性元素、圖像、剪接手法等,從色彩、燈光、表情、服裝與剪接等,都明顯看出導演或藝術指導用心雕琢的痕跡。
圖5-2 羅伯特.韋恩 /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 1919年 / 德國
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表現主義電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誇張扭曲的背景,強烈的光影變化,讓氣氛極富戲劇性張力。
圖5-3 柴克.史奈德 / 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 / 2007年 / 美國
改編自漫畫的電影《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畫面保留漫畫的風格,高反差的色調與逆光光影下,呈現強烈的視覺張力,為一部極度表現主義的電影。
紀錄片
紀錄片是指描寫、記錄或者研究實際世界的影片。英國紀錄片之父約翰.葛里爾生曾經說過:「紀錄片是對真實的事件做有創意的處理」。因此紀錄片嚴格要求真實性,講求客觀的記錄事實,人物與場景非刻意安排,也不需演員表演。影片忠實呈現最真實的狀態與樣貌。它帶給觀眾的震撼與感動來自真實的事件而非影像之美。
圖5-4 揚.亞祖-貝彤 / 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 2009年 / 法國
繼高爾的環保紀錄片《不願意面對的真相》之後,本片從高空攝影來觀看人類所居住的星球,提醒我們要為環境生態盡份心力。
不可諱言地,紀錄片還有更重要的社會意義,那就是透過鏡頭揭露社會少數階層與弱勢團體的觀點,藉由影片的引領,讓觀眾對特定事件有更新、更全面性的認識。
1970年拉丁美洲導演索拉那斯與傑提諾於《邁向第三世界電影》中提出:「攝影機是影像/武器的無窮徵收者,放映機則是1秒發射24格的步槍。」將紀錄片用作抵抗新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武器。
圖5-5 顏蘭權、莊益增 / 無米樂 / 2004年 / 中華民國
《無米樂》以臺南縣後壁鄉老農夫的日常生活為主題,面對WTO巨獸般的襲來,樂天知命的他們仍為這片土地默默的耕耘著。
圖5-6 摩根.史柏路克 / 麥胖報告 / 2004年 / 美國
導演以自己為實驗對象所拍攝的紀錄片,連續吃一個月麥當勞速食,竟讓自己身體承受極大傷害,不但體重暴增、體質脂肪增加,甚至連肝臟都呈現中毒反應。
劇情片
講述一個或多個故事的影片,通常會讓觀眾沉浸於劇情之中,隨著劇情的推演而醞釀發酵,並將自己投射在主角上,發生危機到危機解除所產生的心理滿足感受,有時會以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讓觀眾大感意外。劇情片大致上有套固定的模式:目標→阻礙→衝突→解決,主角為追求目標而前進,目標也許是尋找寶物或追求夢中情人等等,過程之中會遇到重重阻礙與困難,然後發生激烈的衝突而逐漸進入高潮並邁入結局,無論內在或外在的衝突,最終均能解決困難、化解衝突而有個完美的結局。
實驗與前衛電影
實驗電影著重於形式美學的開拓,不強調劇情敘事,以隨機性質的實驗方式來拍攝影像。而這類影片較不用線性敘事,愛用表現抽象意念的種種拍攝與剪輯技巧,因此較不易長時間觀賞,一般觀眾的接受度較低。不過藉由實驗創作出許多嶄新的視覺動態影像,這些舉動看似荒謬,但也為日後動態影音的表現手法上注入新的養分與新穎的觀念,尤其在音樂影片的視覺特效、剪接風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