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剪接與蒙太奇
動態影像是由許多不同的鏡頭組合而成,當拍攝工作完成之後,經過導演與剪輯師挑選出欲保留的部分,而將累贅的部分予以刪除,組合出最流暢並符合觀眾心理的影片。
蒙太奇
蒙太奇源自法文Montage,原意為構成、裝配,之後引申成電影鏡頭的排列組合(即剪輯)後所產生新的意涵與時空關係。電影是藉由每個畫面的並列、堆疊與累積產生新的意義,導演控制每個鏡頭的內容、長度與韻律來影響觀眾的情緒反應。快速切換的鏡頭讓人刺激亢奮,緩慢冗長的鏡頭令人舒緩平和,這種藝術就是蒙太奇,也稱建構性剪接。蘇聯導演普多夫金將鏡頭比喻為建築磚塊,經由磚塊的堆砌形成一面牆和整棟建築。普多夫金把剪接視為情感的累積、意念的堆疊。除了影像之外,還有音響蒙太奇與意念蒙太奇。
鏡頭間的過渡─轉場
鏡頭與鏡頭的連接方式稱為轉場,電影中常見的幾種轉場方式:切接、溶接、淡接、劃接。
切接
是最常用的鏡頭連接方式,一個鏡頭直接連接下一個鏡頭,中間沒有任何的視覺特效,是種無形的剪接方式。切接具有直接、明快的特性。好的剪接順序要符合觀眾的思想邏輯,才會有順暢連戲的感覺。此外,保持視線與動作的方向一致性也是讓影片流暢連戲的方法之一。倘若兩鏡頭間攝影機角度、景別差異過大,讓觀眾感到明顯不順暢的跳一下,這種違反連戲剪接的手法稱作跳接,有時為達到影片的節奏感而採用跳接,如《企業戰士》奔跑於城市間的年輕人,大量的跳接配合音樂產生情緒亢奮的節奏感。
溶接
前一畫面慢慢消失而尚未完全消失之前,下一畫面也逐漸浮現,前後兩畫面會有極短暫的交疊。溶接常表示一段時間的流逝、人物的成長與變化過程,亦可表示回憶、心理幻覺與死前的迴光返照。3、40年代好萊塢發展出一種快速度短鏡頭的溶接手法,稱為蒙太奇段落。例如《世界末日》中布魯斯威利留在隕石上引爆核彈的瞬間,腦海快速閃過女兒從出生、幼稚園到大學畢業的畫面,將長時間歷程濃縮在幾秒鐘內,將觀眾累積的情緒引發到最高點,眼淚便瞬間決堤。
圖5-23 土井裕泰 / 現在,很想見你 / 2004年 / 日本
女主角小澪遭遇車禍後甦醒之際,腦海快速閃過回到未來與家人相聚的浮光掠影,正是快速短鏡頭溶接的蒙太奇段落。
淡接
又分為淡入與淡出兩種,淡入是從黑畫面轉換成正常畫面,淡出則是相反。除了黑色外,也有白色、紅色等。淡入一般出現在影片的開頭,淡出則在結尾或一個劇情段落的終點。
劃接
以直線或其他形狀的線條,當該線條劃過電影畫面時,新畫面便蓋過舊畫面。著名的如007系列電影的圓形劃接;《貧民百萬富翁》女主角被黑道押走,男主角無力挽回的悲痛,切回參加百萬挑戰的劇情中,用劃接劃出相反倒立的主角。
圖5-25 丹尼.鮑伊 / 貧民百萬富翁 / 2008年 / 英國、美國
黑道押走男主角所愛的女生,男主角卻無能為力,鏡頭由下到上劃接到男主角懊惱與悔恨。
電影美學中的母題、象徵與隱喻
一首雋永的詩、一首悠揚的樂曲,某段字句與旋律反覆出現相同或類似的部分,這讓詩與音樂具備某種韻律與反覆的形式之美。影片中不斷重複的主題、物體與運鏡剪接技巧等稱為母題。母題也是文學、藝術作品的主題與中心思想,前後重複的出現產生呼應與熟識的感覺。例如《現在,很想見你》倒吊的求晴娃娃、蛋糕、日記本等,類似或相同的視覺元素、故事情節、對白、動作樣式重複出現,讓觀眾產生對影片的熟悉與親切感。一再出現的母題能統一整齣影音作品。
以具象的事物或形象,間接表現抽象或其他事物的觀念,稱為象徵,例如日全蝕在民智未開的古代視為不吉利的兇兆,《赤壁2》曹操以感染瘟疫的屍體用生化戰模式攻擊孫權,畫面切到正發生日全蝕的天空,豔陽的白晝瞬間變成陰沉的黑夜,象徵著強烈陰霾恐懼即將到來。另外,《海角七號》天邊的一抹彩虹象徵黑暗終會過去,黎明即將到來的美好希望。
圖5-26 吳宇森 / 赤壁2:決戰天下 / 2009年 / 中國
導演用日全蝕象徵恐怖的瘟疫即將蔓延。
讓兩種看似無關的事物產生新的喻意,稱為隱喻,A比喻為B,但卻是暗示的、非明示的。影片中常運用隱喻來增加敘事的深度與美感。像是《阿甘正傳》開頭那輕盈飄逸、隨風飛揚的羽毛,隱喻著阿甘命運漂流不定、隨風飛舞,風起隨之盤升;風止則稍作小憩;無論高低起落,到任何地方都甘之如飴,永遠保持樂觀進取的心。阿甘雖然從小智商不高、雙腳殘疾,但也因為人生從零開始,剩下的只有累積與增加,不也給我們正向的生命啟示嗎?影片結束,羽毛再次出現,與開頭呼應,再次乘風而起。
圖5-27 羅伯特.辛密克斯 / 阿甘正傳 /
1994年 / 美國
從智商僅有75的阿甘來描繪美國50至90年代的歷史,以直覺、誠實與良善開啟自我人生,再憨愚的人都有自己的天空。本片榮獲六座奧斯卡金像獎與三項金球獎,並躋身影史賣座第八名。
圖5-28 土井裕泰 / 現在,很想見你 / 2004年 / 日本
女主角面臨人生重要關卡的抉擇時,導演安排女主角站在十字路口中 ,隱喻正在人生的十字路上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