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藝術科技合為一:舞蹈與科技共舞
當代藝術在科技的推波助瀾下突破畫框的疆界,表現形式從平面畫布延伸到螢幕上,單向的欣賞轉變成為雙向的互動。數位科技不甘於只在螢幕中活躍,在媒體藝術家與程式設計師的巧思下,桌面、牆面、空間到舞臺都變成媒體藝術的伸展臺。國內少數將新媒體藝術與劇場結合的《@夢》,將動態影像投影成舞臺場景,與表演者搭配演出,變化性與靈活度遠超過固定的背景布幕。
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是指二十世紀末關於數位化、電腦化或網路資訊與傳播科技的媒體。歐洲稱新媒體藝術,日本則稱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常有互動性、遊戲性的特質,並包含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元感官與觀眾雙向溝通,藝術上的觀念性與美學性亦為不可或缺重點,否則只是淪為高科技的新奇玩具罷了。
其中視覺影像區分為事先錄製與即時演算兩種形式,早期電腦科技尚未完全成熟之際,預錄好的影像與精心排練的表演者搭配演出,可算是初期多媒體劇場的形式。而至今視覺影像藉由音樂的頻率、節奏等數值變化而即時演算出動態的視覺圖像,達到即興舞臺的表演效果,讓多媒體舞臺表演更具自由與藝術性。
圖6-7 陳瑤、影舞集實擬幻境舞蹈劇場 /
@夢 / 2006年 / 中華民國
國內少數將新媒體藝術與劇場結合的《@夢》,將特效與3D動畫搬上電腦舞臺,舞者即興的舞蹈與DJ、VJ搭配出絕佳默契。
塊動舞團
當代澳洲墨爾本的塊動舞團,是將科技媒體與現代舞互相結合的典範。技術上由攝影機直接拍攝舞者在地板的舞蹈動作,並將其資料即時地傳送到電腦,經由事先所撰寫好的圖像處理演算法,於舞者身體四周運算出幾何抽象的圖案,透過投影機投射呈現出空間上的視覺幻象,包圍舞者的圖像,造成舞者與空間之間彼此產生一股若有似無的限制與張力。在舞者肢體的動作與律動下,變化的抽象形態,彷彿與舞者共生的生物,又好似舞者內在心境的呈現,反映出人心的欲望、矛盾、糾葛與掙扎,透過動態視覺的具現化,赤裸裸的與舞蹈交相呼應。
圖6-8 歐巴任尼克、塊動舞團 / 光暈 /
2008年 / 澳洲
透過電腦即時運算的圖案,與舞者的肢體律動交相呼應,將抽象的舞臺表演具現化出來。
此外,克勞斯.歐伯梅耶與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未來實驗室合作的互動舞蹈《春之祭》,曲目為一次大戰期間,俄羅斯近代偉大的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所作,描繪以一種狂喜的、著迷的欲望來體驗生活的力度。該作結合了舞蹈、音樂、視覺媒體與互動科技,環繞四周的攝影機與複雜的電腦系統,把舞者朱莉雅.瑪許傳送到虛擬的三度空間中,時間層面與不尋常的透視覆蓋在舞者自身上,生成多層次的舞者影像,即時演算的虛擬空間與舞者相互溝通與互動,而人的身體成為真實與虛幻間的介面,透過投影機的投射讓表演虛實共存,而成為一種多重感官的美學體驗。
圖6-9 克勞斯.歐伯梅耶、朱莉雅.瑪許、電子藝術未來實驗室 / 春之祭 / 2006年 / 奧地利
舞蹈家的表演動作透過電腦即時運算而成的幻象,讓音樂與空間相互融合,如同為含糊不明確的未來獻祭,釋放宣洩出人內心的情感。
克里斯.賽格勒的《森林2》
森林是地球的肺,同時也是生物的住所與具豐沛生命力的有機體,德國ZKM數位互動裝置藝術家克里斯.賽格勒以聽覺為中心思想所設計的高科技設備,細胞形態的數位化自動裝置《森林2》,它存在一種類似生命的循環,被每位進入其內的參觀者所影響,藉著參觀者身體上的存在、位移、呼吸以及所發出的聲響,讓人工智慧的光感物件產生光的追蹤效應,進一步改變燈光的明暗強弱,這樣的互動裝置空間算是科技藝術。此外,如果讓舞蹈家在這互動空間內跳舞,隨著肢體身形的位移讓光也隨之舞動,在光影和舞蹈家的交相輝映下,讓空間如有機體般的活躍了起來。
圖6-11 克里斯.格勒 / 掃描1-5 / 2001年 / 德國
《掃描》系列為互動舞蹈表演,巧妙的運用光與影的共存關係,讓表演者與影子相互對映,同時也是動態的視覺藝術。
雲門舞集《風.影》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與爆破藝術家蔡國強會擦出何種火花?兩位大師跨界合作的《風.影》,從摸不著的風、影之概念闡述生命的不安與疏離感。執行上把爆破過程錄影下來,再以唯美的慢動作搭配前景的舞蹈,背景的視覺爆破與前景的舞蹈交相演出,讓舞臺的感官層次更多元、更豐富。
圖6-12 雲門舞集、蔡國強 / 風.影 /
2006年 / 中華民國
視覺與舞蹈的完美融合,宛如一個流動的裝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