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與年節相關的文化活動、民藝作品
迎新年賀新春
臺灣地區傳統的年節氣氛素來就相當濃厚,符合節令以祈求歡樂、財富和長壽等祥瑞的環境布置和服飾圖樣處處可見,而年畫、剪紙、窗花等亦常被用來烘托節日氣氛,並有相關的圖譜傳世。
圖7-9 邱美惠(左圖)、余書青(右圖)/ 吉祥圖案剪紙
剪紙是古老的民間藝術,在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剪紙作品。及至今日許多地方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都還見得到以剪紙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等處的習俗,以求祈福延壽、吉祥如意。
以下介紹與年節習俗相關的民俗藝品:
春聯
過年期間常見民眾於門柱貼上春聯,春聯的內容多以吉祥語句為主,如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或求財源廣進、人和年豐等。一些單字聯如春、福、滿等也常用來布置居家並討個好彩頭。
門綵
裝飾門楣之門綵,較常見的圖案有帶吉祥喻意的福、祿、壽三仙,或具有避邪效果的八卦、太極等。
門神
門板上貼門神圖案主要是為了守護闔家平安及祈求加官、晉祿等。
門神
門神是中國民間住宅和佛道寺廟大門處的神像,亦見於韓國、越南等地。民間常見的門神人物有左右合門式的神荼、鬱壘或秦瓊、尉遲恭,及單門式的魏徵或鍾馗。門神的歷史久遠,其前身為桃符或稱桃板。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辟鬼邪,故自漢代即採桃木做辟邪之具,並在桃木上刻寫吉利文字,或刻上圖形,慢慢演變成對聯與年畫。隨著紙張廣泛應用,桃木被紙取代,並把神荼和鬱壘繪在年畫上,貼於門板,成了門神。到了唐代,秦瓊與尉遲恭取代神荼和鬱壘,成為民間最常見的門神。
圖7-10 秦瓊與尉遲恭
傳統宅院或廟宇的大門上,常可見繪製或雕刻一左一右的大門神 ,威風凜凜的鎮護著家宅平安。一般常見的門神有兩種,一是天庭神將神荼、鬱壘;一是秦瓊、尉遲恭。
年畫
較著名且具特色的為河北天津的楊柳青年畫、江蘇蘇州的桃花塢年畫、廣東佛山的年畫。民間的版畫作品往往能直接反映民俗生活和信仰文化,展現樸拙的造形美感及饒富生趣的風俗題材,蘊藏著濃厚的民俗色彩。過年期間以帶有吉祥喻意及喜氣圖形製作的版畫即為年畫,近年來文建會為提升年畫製作水平而舉辦年畫徵選,更吸引不少優秀的藝術工作者投入年畫創作行列。
年畫(楊柳青年畫、桃花塢年畫)
年畫約起源於中國的五代、北宋時期,舊稱紙畫、紙片與畫張等。宋代鏤版雕印的發展以及春節慶祝活動的豐富促使年畫迅速發展,題材亦愈發豐富,舉凡風俗、仕女、孩童、戲曲等無不入畫。明代中後期版畫興盛,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促進了木版年畫的繪製與行銷。明清時期是木版年畫的鼎盛期,清代末葉則開始流行石印及膠版印刷的年畫。
楊柳青年畫為天津地區一些年畫商的總稱,從明代崇禎末年開始,清代發展到最鼎盛,風格有多種不同之變化。桃花塢木刻年畫則始於明代中葉,盛行於清初至太平天國時期,與天津楊柳青年畫齊名,有「南桃北柳」之譽。
圖7-11 徐明豐 / 平安 / 1992年 / 紙本 / 42×30公分 / 私人收藏
年畫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題材廣泛且內容多元,淳樸的形式表達樸實與知足的精神,以及求吉避凶和納福的意旨,因此能深入民間,與廣大民眾的思想感情接合。現代年畫融合現代版畫的理念與做法,以絹印或平版印刷為主,使傳統年畫產生新穎的藝術美感與趣味。
由上述可知,人們對於未來與生活的期盼,多以平安、健康、財富等為主,而各種象徵吉祥或帶有美好喻意的圖案,就成為年節時裝飾的題材,如蝙蝠、蝴蝶、老虎等皆與「福」發音相近,桃子則可用來象徵長壽。時至今日,人們雖然不再如同過去一般迷信,但仍保留了這些過年時的慶賀形式,使年節的歡喜氣氛不會因社會的現代化而稍減。
元宵夜、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名上元節,這一天除了吃元宵外,入夜後也有許多的活動,如猜燈謎、放天燈、提燈籠等。而這些天燈與燈籠的製作除了有講究的編製工法外,通常也會在其四周寫上或繪製各種裝飾的圖紋與祈福的語句。
此外,臺灣地區的各大廟宇也常以大型的電動花燈吸引觀光客並為元宵節增添喜氣,如北港朝天宮、臺北關渡宮每年這個時節都會吸引大批遊客。近年來,包括臺北、臺中、高雄等每年此時的主題燈會也漸漸打開知名度,不但有各地的民眾前來觀賞,也吸引了大批國外觀光客慕名而來。
圖7-13 高雄市元宵節愛河畔主燈場景
據史籍或傳說,花燈於唐代興起,又稱「綵燈」,臺灣人稱之為「鼓仔燈 」。每年元宵節高雄愛河的燈會活動都吸引大批的賞燈人潮。
慶端午、划龍舟
農曆五月初五太陽與地球距離最近,暑氣相對增強,瘟疫、百毒滋生,先民透過經驗得知香氣可強身提神,便在此一時節為抵抗力較弱的孩童佩掛香包,以防百毒。香包通常以各色綢布製成,其形狀與樣式隨著時代而有所改變,除了基本的方形包外,模擬自然界的花、鳥、走獸等圖形者也十分常見,而其內裏則放置香料,故名香包。加上是日又為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之日,因此後來便演變成一系列的端午慶祝活動,包括划龍舟、包粽子、掛香包、飲雄黃、插艾草等的端午紀念或慶祝活動。
圖7-14 鄭又慈設計 / 香包
香包又叫香囊,臺語則稱馨香,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為小孩佩掛的綴飾,有保護小孩平安的用意,類同神符。形狀多樣,有花果、鳥禽、魚介、龍虎、雞心、八卦、葫蘆等。
其中划龍舟算是端午節相關活動中的重頭戲,除了龍舟競速本身就能吸引眾人目光外,經過製舟藝師精心雕造、彩繪的龍舟競相爭豔,也為龍舟競技帶來另一種力與美的饗宴。
圖7-15 划龍舟競賽的景況
划龍船的習俗,相傳起源於屈原投汨羅江自盡時,當時的百姓為了要搜救他而出動船隻於江中找尋,景象宛然競逐,時至今日演變為端午節的賽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