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與時俱進的藝術和文化
清代畫家石濤曾言「筆墨當隨時代」,期勉創作者應順著時代的脈動隨時調整腳步,以作品呈顯每個時代的特色,而不是一味因循守舊。
事實上,一件好的藝術作品除了具備雋永的美感,也多能表現出其所處時代的特色,文化亦然。「文化」是人類重要的知識結晶,無論東方、西方的國家、民族,對於其祖先傳留下來的文化均能善加維護,雖說「文化」有其一定的穩定性,但仍會隨時代之推移而漸漸調整改變。所以說藝術與文化其實就如同有生命之物,會因時、因地而制宜。
圖7-16 朱為白 / 臺灣夜市圖瓷瓶 / 1978年
/ 瓷 / 高40×直徑40公分 / 私人收藏
藝術作品的可貴處之一,就是透過作品能展現出創作者所處時代的特色,如圖中的刻陶作品,就將臺灣夜市小吃文化活靈活現的表現在陶瓶上。
文化與藝術的結合自古即見,在許多先民的遺址與器物上,都能看見象徵神靈與自然萬物的紋樣、圖形。今日雖然科技文明高度發展,但人們對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視未曾稍減,反而因時間的積累、經驗的增加與傳承,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在藝術性的部分均有相當程度的提升。
圖7-17 排灣族石板雕刻 / 臺中國立科學博物館藏
許多原住民都擅長雕刻,其雕刻之物通常也都是日常生活用品。排灣族人經常在自築的石板屋內外雕刻一些石板浮雕作為裝飾,人形、百步蛇或一些簡單的幾何圖形是石雕作品中常常出現的題材。
以傳統中國及臺灣本土而言,除了與季節變遷相關者外,許多慶典活動和民間藝術都與信仰有深厚的淵源,隨著時序的推移,逐漸成為大眾認知並肯定的文化活動,如臺中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雲林北港朝天宮的祈福活動,從早期地方性的宗教活動,演變成為全臺普遍關注的文化盛事。臺灣各式各樣的節日慶典幾乎都已融入民眾的生活之中。
圖7-18 北港朝天宮媽祖遶境
媽祖信仰是臺灣民間重要的宗教習俗與海洋文化的表徵。廟會盛事頻繁的北港,其每年的媽祖遶境活動均吸引許多信眾參與,和大甲鎮瀾宮是臺灣主祀媽祖的寺廟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