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術(三)/第二章 化平凡為藝術
職業學校/美術/第二章 緣起不滅──臺灣美術的發展
普通高中/美術(一)/第二章 繽紛多彩的繪畫世界
普通高中/美術(三)/第三章 從傳統藝術中找尋美的感動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八章 雕塑造形的禮讚
普通高中/美術(一)/第四章 生活中的設計藝術
普通高中/美術(三)/第四章 攝影與電腦所開創的影像藝術
普通高中/美術(一)/第七章 百花爭鳴的臺灣當代藝術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第二章 躍躍欲試—編織形與色的樂章
藝術的表現是人類天賦的能力與需求,也是文化發展中一項重要的人文活動。創作藝術的動機是多元複雜的,或許為了自我滿足、或許是器物的美感,也可能是宗教信仰的緣故,而關於藝術的起源有許多說法,例如:
模仿衝動說認為人類藉由模仿自然萬物而產生藝術;
遊戲衝動說指出藝術的表現,是一種遊戲的形式,也是想像力的發揮,可說是遊戲進化後的產物;
自我表現衝動說強調人類具有表現自己感情的本能,將自己所體驗到的感情傳達給別人,並藉由媒介(藝術表現)具體地表達出來;
裝飾說以為愛美是人類天性,藉由美化的驅動產生了藝術;
勞動說提出人類勞動時發出的聲音,長期演化產生音樂、詩歌;狩獵攻戰的練習成為舞蹈;記錄勞動成果而成為繪畫、雕刻等造形藝術;
宗教說則建構藝術創作是基於對宗教信仰的熱誠而創作藝術,或受委託創作宗教性質作品。
不論動機為何,藝術與人類文明的進化確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藝術真實地記錄了人類的活動、生活的美感及時代的精神。此外,媒材的技巧與應用,對於視覺藝術創作亦是重要的,它讓作者心中的意象轉換成可見的形式,並傳達美感與內涵,因此,了解媒材的特性與表現的方式,是美術創作前的先備功課。美術表現的風貌多樣,欣賞不同的題材類型,體會創作者的想法、時代背景、作品形與色的美感,是一種美的饗宴,也是一種美感經驗的傳承。
老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1525-1569)
農民婚禮/1568年
油彩 木板/114×164公分
奧地利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藏
此作忠實地描繪出16世紀法蘭德斯農村結婚的熱鬧場景,斜角的構圖讓畫面更活潑,空間感更為深遠,左下方一位舔著手指頭的小孩與忙碌的大人形成有趣的對比。老布勒哲爾被稱為農人畫家,創作多幅記錄當時農人生活的作品,除了記實之外,有時也會加入寓意於畫中。
一、從感動到表現
美術的創造是以人為中心,將外在感受轉化成內心的意象,再藉由創作媒材表現出內在的美感經驗或理念。創作者在實踐的過程需要有極大的耐心與執著才能完成作品,而自我心靈滿足與追求完美表現的熱忱是重要的精神支柱。兒童在創作時並不在意美與醜,藉由運筆與創造圖象滿足成就感與表現欲望,然而,職業藝術家在創作時面對的不只是工作的責任,更重要的是自我滿足與實踐理想,這些皆是使作品完美最重要的動力。
范寬/谿山行旅圖/北宋/水墨淺設色 絹
206.3×103.3公分/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寫生與臨摹都是創作的歷程,但最重要是表現創作者內心的世界。范寬曾說:「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師造化不如師心源。」畫家觀察大自然的景物,經由自我的詮釋安排,展現更加動人的氣度。這件作品表現出黃土高原壯闊山水景色,氣勢不凡。
溫斯平(兒童畫作品)/火鍋大餐
2018年/蠟筆 水彩 紙/37×53公分
此為臺北市兒童美術創作展金牌獎(國小低年級),兒童創作藝術是直覺性的表現,冬日的火鍋或許在孩子的心中是代表美食以及和家人快樂的時光,豐富的食材、熱鬧的料理與滿屋的熱煙,將歡樂的氣氛帶到高潮。
米開蘭基羅/創世紀/1508-1512年
溼壁畫/1400×3850公分
梵蒂岡 西斯汀禮拜堂天棚壁畫
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天棚巨大的溼壁畫,展現了藝術家強大的意志力。米開蘭基羅花了4年的時間完成,以9幅壁畫、三百多個人物,詮釋《創世記》神話中的9個故事。這些畫面分別是:〈諾亞之醉〉、〈諾亞的獻祭〉、〈創造夏娃〉、〈分開海水與陸地〉、〈分開光明與黑暗〉、〈大洪水〉、〈原罪與逐出樂園〉、〈創造亞當〉和〈創造眾星〉。
創世紀
希伯來語意思是「在開始之時」,天主教則譯為「創世紀」,是《希伯來聖經》的第一卷書,創世紀的內容非常豐富,從宇宙的創造、人類的起源及世界民族的發展,之後人類的罪惡,導致大洪水毀滅世界,後來上帝又帶領人類渡過危機,恢復原來的和諧秩序。
美術創作的過程,像是新奇的冒險,結果有時難以預測。創作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體驗感受
人有多種感官如眼睛、耳朵、觸感等,可以接收周遭環境給予的刺激,只是許多人常常會忽略這些感受,相當可惜。藝術家或許因為用心觀察自然萬物,而顯得多愁善感,但是這些感情成為創作的靈感,也替世界帶來更多的美感與想法。不同的生活經驗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即使相同的事物,也會因人而有不同的感受,表現多樣的美感經驗。
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1918)
女人的三個階段/1905年/油彩 畫布
180×180公分/羅馬 國家現代美術館藏
作者以女嬰、年輕女人、老婦人來代表生到死的過程。畫面並存三位女性,同時呈現純真的喜悅、青春的活力與老死的哀愁,這種意象的感受與創造帶給觀者相當大的省思,提醒世人生命的短暫,美好時光如流水,稍縱即逝。
創造意象
將生活中的感受與體驗去蕪存菁,依靠觀察、記憶、想像與聯想運作,經由創造力與組織力重新詮釋新的意象,之後藉由媒材將意象具體表現,引發他人的共鳴。唐代李商隱〈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便是傳達了一個美好短暫的心境,將抽象的感受,形塑成具體的符號與形象,成為千古傳頌的名句。
表現意象
持續的心靈與腦力激盪產生出具體的意象,最後透過適合的媒材與技巧,將創作的理念或想法具體呈現,在作品中,形塑成藝術作品,這也是創作的最後階段,需要有足夠的知識與技巧,才能完整地將心中的意念成功地表達,除了滿足自己心靈,也能將心境透過物質傳達給欣賞者,並帶來共鳴與回饋。
梵谷/星夜/1889年/油彩 畫布
73.7×92.1公分/紐約 現代美術館藏
梵谷的星空,不只是自然現象的感受,而是他的想像力與意象的表現。小鎮的星夜在梵谷的眼中昇華成熾熱的生命意象,用充滿力量的筆觸刻畫出光彩閃耀的月亮及星星,鮮艷的彩筆照亮整座夜空。觀賞者藉由筆觸與色彩,可以感受到作者澎湃內心的異想世界。
二、原創與手繪的表現
美術創作的媒材多樣,每種媒材都有其表現特性,創作者可以依所需選擇合適的媒材工具,不同媒材的環境需求與技巧難度也是創作者要考量的。素描不單指媒材,而是一種基本的描繪形式,有以下兩種涵義:
1.素描是一種以單色或色彩較少的繪畫表現形式,主要是表現造形與明度調子。雖有簡單的顏色,但主要的表現方式是強調造形與明度調子,這類作品也是屬於素描的形式。
調子
調子一詞,原本是音樂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樂曲中旋律、音色的變化。而援用到畫面中,指的是畫面明暗變化的情形。當畫面明暗形成高反差時,稱之為高調子(high key);當畫面明暗對比相近時,稱之為低調子(low key)。
素描裡面的明暗色階變化,稱之為調子,藉由不同調子的組合變化,可以讓畫面的表現更豐富。創作者可以線條的疏密或交叉來表現調子,也可藉由層層塗抹來做出從亮到暗的變化。
溫慶昇(1969-)/鄉村/2017年
炭精筆 紙/26×37公分/私人收藏
利用褐、黑、白色炭精筆繪於灰褐色砂點紙上,以速寫形式描繪鄉村風光。
2.由於工具材料的便利及強調造形與明暗的表現,適合創作者將想法立即記錄下來,素描可以忠實地呈現創作者最初的想法,也可當作是正式創作前的草圖。在文藝復興時期,素描是創作者於創作前反覆練習的習作與創作的草圖。
達文西/聖母子、聖安娜和施洗者約翰
1499-1500年/炭筆 粉筆 畫紙
141.5×104.6公分/倫敦 國家美術館藏
這件素描稿上畫著聖母和她的母親聖安娜,聖安娜的膝上坐著聖母,聖母懷中抱著幼兒基督,幼兒基督斜著身體用左手撫摸幼時施洗者約翰的下巴,抬起右手予以祝福。畫中人物的眼神交流,營造出靜謐的宗教氣息與人性的溫情。
所以素描常被當作是繪畫的基礎,可以訓練觀察力與描繪力、造形結構與比例、明暗與立體、空間的表現等。素描原本只是畫家的練習作品或草圖,在19世紀末以後,漸漸成為一種可以公開展示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創作者將意象視覺化的直接方式。
劉世芬(1964-)
私語書-119種閱讀心音的方法/1996年
複合媒材/190×342公分
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作品是由119張小幅素描構成,紙張取自一本心臟雜音的醫學書,在印刷書頁上以手繪素描方式畫出器官、細胞組織與各種超現實的想法。每張小畫代表一個創作者的原創想法,119張的想法便聚集成一個碩大的創意,強烈的視覺效果帶給觀者無窮的想像。
原則上,任何繪畫的媒材均可當作素描的工具,包括:鉛筆、炭筆、原子筆、水彩、水墨,素描用紙相當廣泛,以使用的媒材及創作者的習慣為考量。素描專用紙如國產白素描紙、法國MBM素描紙及日本MARUMAN素描紙等,紙質結實強韌耐擦拭,且紙面較粗使色粉容易附著,相當適合炭筆、鉛筆等使用。若只是考量方便性與容易修改的特性,則常見的素描工具如下:
各種常用的素描工具與表現效果
由左至右分別是色鉛筆、炭筆與軟橡皮、粉彩、橡皮擦與鉛筆。
鉛筆
鉛筆是成長、學習路上常用的工具,筆芯是以石墨混合黏土燒製而成,因混合比例的不同,硬度與灰、黑程度亦有不同。鉛筆上的標示,H代表堅硬(Hard)、淺色芯:數字愈大,表示筆芯硬度愈硬顏色愈淺;F代表堅實(Firm):屬於中間的硬度與色度;B代表黑度(Black):硬度偏軟、顏色較黑,數字愈大表示筆芯硬度愈軟、顏色愈黑。繪畫時可應用不同硬度或灰階的鉛筆交互使用,讓畫面更有變化,因為塗抹擦拭相當方便,畫完也不一定要以素描噴膠固著,成為最普及的素描工具。
金哲夫(1929-)/金門/1975年/鉛筆 紙
26×37公分/私人收藏
鉛筆是方便攜帶且實用的材料,適合基礎練習、手繪草圖、精細素描與戶外速寫,在線條與筆觸的表現上相當優異。
炭筆
炭筆大多由柳樹的細枝燒製而成。作畫好塗、可抹、易擦,可呈現較鉛筆更深的黑色調與豐富的調子,也因為碳粉易掉落的特性,可用軟擦、海綿刷、紗布、衛生紙與手等擦拭,不同的擦拭工具可產生不同的效果。此外,炭筆適合於大面積畫紙快速塗抹上色,可反覆修正,不傷畫紙,所以傳統美術科系的素描訓練,多以炭筆為主要練習工具,不過完畫後必須以素描噴膠固定碳粉,否則碳色極易脫落模糊。另外,由碳粉加膠合劑混製而成的炭精筆,附著力較強,相對較不易修改。除了黑色外,尚有白、黑褐、紅褐等色,常用於速寫。
溫慶昇/靜物/2015年/炭筆 紙
53×37公分/私人收藏
炭筆適合大面積塗抹,炭色黑色調層次多,適合長時間處理精細色調的材料,技法多樣活潑,是素描練習與創作的好工具。
色鉛筆
色鉛筆的筆芯主要是以顏料、蠟質、合成樹脂等混合而成,分為水溶性之水性色鉛筆與不溶於水的油性色鉛筆。表現上有較明顯的線條筆觸感及色彩的層次。
李健儀(1952-)/水果/色鉛筆 紙
38×26公分/私人收藏
色鉛筆與鉛筆的使用方式相似,但多了彩色的優點,分水性與油性兩種,適合小品與插畫創作。
粉彩
粉彩主要由粉狀顏料與膠質調製而成的條狀色筆。粉體結構讓粉彩容易塗抹,色彩飽和度高,可慢慢地做出細膩的色彩變化。但粉彩附著性不佳,不適合畫在太過光滑的紙張上,畫完後也須噴上素描固定液保護。
丹尼士 ‧ 福洛斯特
(Dennis Frost, 1925-1982)
溫暖的外袍 /1980年/粉彩 紙
58×48公分/私人收藏
粉彩有炭筆與蠟筆的特點,材料使用方便,著色效果不錯,適合各種表現主題,作品完成後,必須噴上一層保護膠固著色粉。
問題討論
①分享最初接觸素描的經驗與感想,並說明自己最熟悉哪種素描媒材?
②試著以擅長的媒材工具表現明暗色階的變化,並分享媒材的特性。
三、繽紛的墨、彩天地
繪畫主要的表現媒材,一般是將色料與媒介劑(medium)調和使用,傳統上,中國與東亞多使用水墨,歐洲地區則是以油彩為主。19世紀末以後,水彩成為重要的彩繪媒材,而因其與水墨都是調和水使用,傳到東方後也成為繪畫的重要媒材。近代除了以傳統媒材表現的作品外,新媒材與混合媒材的使用也使美術的表現多元豐富,例如:拼貼藝術與物體藝術,大量使用現成物,平面繪畫表現與立體藝術創作的範疇變得更為模糊。
水彩
水彩的成分主要也是由粉狀顏料與阿拉伯膠調製而成,使用的時候是以水來調色,可分為透明水彩與不透明水彩,不透明水彩的表現較濃稠,亮面以白色顏料加強,透明水彩則是加水稀釋代替白顏料的使用,我們平常使用的廣告顏料(poster color),也可以算是一種不透明的水性顏料。
阿拉伯膠
阿拉伯膠是一種天然植物膠,由一種名為Acacia的豆科植物的汁液凝結而成,主要產於非洲撒哈拉沙漠的邊緣。阿拉伯膠為水溶性膠體,具有高度的可溶解性,讓色料容易溶解其中,且不易產生沉澱現象,所以水彩顏料跟中國的墨汁,都以阿拉伯膠為重要介質。
水彩是結合水與彩的變化表現,基本技法如:渲染、縫合、平塗、重疊、乾擦,就是運用水分使用多寡,與畫面顏色乾溼時間的掌控。水彩適合畫於紙上,水彩專用紙的特性是紙質較吸水,且表面較粗糙,易於顏料的附著,例如日本水彩紙、法國水彩紙(Arches)都是市面常見的水彩畫紙。由於使用方便,藝術家除了運用水彩創作,也以水彩製作創作草稿,而水彩也是許多插畫家喜歡使用的媒材技法。
水彩的基本技法
從上而下依次為:渲染法、縫合法、重疊法、乾擦法。
石川欽一郎(1871-1945)/次高山
1925年/水彩 紙/32.3×48公分
臺中 國立台灣美術館藏
石川擅長英國透明水彩的重疊表現技法,先運用局部渲染與縫合染出底層色彩,再以繁複地重疊法加強景物的層次。水彩畫相當重視水分的運用,無論乾溼濃淡各有趣味。
幾米(1958-)/星空(內頁插畫)
2009年/沾水筆 水彩 紙/16.7×16公分
作者利用平塗、縫合與重疊的技法表現樹林豐富的層次,水彩畫不需厚塗,就能以繽紛的色彩表現物像,所以也是許多插繪畫家常用的媒材。
壓克力顏料也是一種水性顏料,是20世紀誕生的新產品,主要成分是顏料與化學聚合物混合而成,顏料較濃稠,使用的時候以水調和,可稀釋如水彩般,也可濃稠類似油畫,可於畫紙、畫布或畫板上作畫。壓克力顏料最大的特色在於快乾且不易褪色,乾燥後具有防水性。而壓克力顏料除了用於繪畫創作,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玻璃、金屬或布料材質,都可以使用壓克力彩繪。
藍清輝(1937-)/石碇/1980年
壓克力顏料 紙/52×74公分/私人收藏
不透明水彩的亮色是以加白色提亮,不像透明水彩是以加水稀釋提高亮度。作者擅長以不透明水彩作畫,線條描繪簡潔有力,色彩鮮明亮麗,寒暖運用出色。
水墨
墨是以炭料(松煙或油煙)與動物膠調製而成,使用毛筆沾水來調出墨的濃淡變化,畫在宣紙或棉紙上,筆、墨、紙、硯又稱為「文房四寶」。水墨畫的表現,強調以筆法來發揮墨韻,其中「墨分五色」即是以多層次的墨色變化,來表現繽紛的色彩。
墨分五色
五色的名稱出自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五色並非繽紛的顏色,而是墨色不同的濃淡變化。有焦、濃、重、淡、清之說,也有濃、淡、乾、溼、白的解法,強調的都是豐富的墨色層次變化。
齊白石(1864-1957)/牽牛葫蘆/1943年
墨 紙/103×34公分/私人收藏
傳統水墨畫並不像西方油彩畫著重彩的呈現,而是以墨混入水,強調墨的明度變化。所謂運墨而五色足,即是以墨的深淺層次表現萬物,即使加入色彩,也是溫潤畫面,作品仍然是以水墨的趣味為主調。
傳統水墨的顏料,多利用礦物或植物提煉、磨製而成,常用的顏色有洋紅(紅色)、硃膘(橙色)、赭石(棕色)、藤黃(黃色)、花青(深藍色)、石青(天藍色)、石綠(淡綠色)等,相較於西方顏料,顏色較少,且色彩普遍較為溫潤、沉著。
傅狷夫(1910-2007)/蘇花海濱一瞥
1990年/彩墨 紙/120×60公分/私人收藏
唐代以前,中國繪畫有著重彩色的青綠山水與重墨的水墨山水,宋元以後,水墨山水變成主流畫風。一般水墨畫的用色都不會太濃艷,即使著重色彩的嶺南派也是以淡雅為主,墨的表現還是畫家所注重的。
水墨強調意境重於寫實,所以中國古代品評繪畫藝術的準則「六法」首重「氣韻生動」。另外,歷史上有許多文人學者參與水墨創作,這種特殊的畫風也稱為文人畫,他們主導了傳統水墨畫的發展方向與美感趣味。
六法
南齊謝赫歸納前人論點,提出「六法」,用以品評人物畫的六個標準分別是: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其中以氣韻生動最重要,這是中國繪畫首度有系統的批評理論。所謂氣韻生動,不僅要描繪出物件的外形,還要表現出它的精神;骨法用筆是指將書法用筆融入畫作中,使筆墨線條富有骨氣及力度,用筆是中國畫特有的筆墨技法;應物象形是指畫家的描繪要與所反映的物件形似;隨類賦彩是指色彩的應用,根據不同的描繪物件、時間、地點,施用不同的色彩;經營位置是指繪畫的構圖要講究賓主、呼應、虛實、繁簡、疏密、藏露、參差等種種關係;傳移摹寫就是寫生和臨摹,對真人真物進行寫生、對古代作品進行臨摹,這是一種學習自然和承接傳統的方法。
文人畫
亦稱「士人畫」。中國傳統繪畫及東亞其他地區唐畫的重要風格流派,泛指中國古代社會中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以別於宮廷繪畫(院畫)和民間繪畫。文人畫家講究全面的文化修養,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須詩、書、畫、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學問、思想缺一不可。在題材上多為山水、花鳥以及梅蘭竹菊一類,他們強調氣韻和筆情墨趣,多為抒發「性靈」之作,標舉「士氣」、「逸品」,注重意境的締造。
王冕(1287/1310-1359)/月下墨梅
元代/水墨 絹/257×116.7公分
美國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在寒夜的冷冽環境裡,梅花依然昂首向上,不畏寒冬,就像士人的風骨,即使身處亂世中,依然不變節,堅守信念。
油畫
油畫是歐洲傳統的繪畫媒材,15世紀開始於歐洲被普遍使用,油畫顏料以油為主要媒介劑,與調劑調和色粉使用,早期於木板上作畫,16世紀的威尼斯畫派以後改以繃於木框上的畫布作畫。油畫作品不易褪色、剝落、變色,加上慢乾的特性,讓藝術家有更充裕的時間修改潤飾作品,因此,油畫成為西方繪畫史上最受青睞的媒材。
油畫的材料工具
古典的油畫技巧,習慣先打底稿,再分層上色,著重於物像細膩的肌理質感表現,與微妙光影氣氛的營造。
油畫的分層上色(圖片來源:《以油彩來繪畫》)
先上底層色彩,處理大色塊,待表層乾燥後再重疊色彩描繪細部,以表現豐富的層次與肌理。
范艾克(Jan van Eyck, 1390-1441)
包著紅頭巾的男子/1433年/油彩 木板
26×19公分/倫敦 國家美術館藏
畫家描繪紅色頭巾的皺褶與結構寫實且符合透視,光影運用相當好,人物臉部的肌肉與皺紋細緻,眼角的魚尾紋表現逼真,注視觀眾的神情栩栩如生。
到了近代,畫家以自由的筆觸直接將顏料厚塗於畫布上,並隨心所欲地改變形狀與色彩,讓觀賞者更直接地感受到濃厚色彩與躍動筆觸交織成的圖像魅力。
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 1904-1997)
女人第一號/1950-1952年/油彩 畫布
192.7×147.3公分/紐約 現代美術館藏
狂熱的筆觸,厚重的油彩與誇張的形象,都是表現主義的特色。這種表現主義又被稱為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
在20世紀的50年代發展於美國,標榜著隨機完成,主張拋棄傳統技法讓顏色隨身體擺動,自動地畫、噴、灑與滴漏在畫布上,交織成一幅令人眩目的抽象作品。
問題討論
①分組討論繪畫媒材的特性,選擇一種媒材作進階研究,探討媒材的歷史、代表作家、作品與表現技法,收集相關資料整理成報告,並將研究成果與同學分享。
②媒材的特性是否會影響表現的效果?分享自己最擅長的創作媒材與其特性。
四、版畫的轉印藝術
版畫是一種「間接」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透過「版」的轉印來製作作品,而版畫具有「複數」的特性,所以一塊原版可印出多件相同的作品。早期版畫是屬於實用的印刷術,而非純粹藝術表現的媒材,近代由於印刷術和攝影的發展,使得傳統版畫的商業功能逐漸被取代,部分藝術家轉而將版畫當作一種創作媒材。明末清初,中國民間流行的彩色年畫、日本江戶時期盛行的木刻浮世繪版畫、歐洲的銅版畫,乃至普普藝術的絹版印刷,分別代表了不同文化及時代的版畫作品。
楊柳青年畫/金玉滿堂/木刻版畫 紙
65.5×118公分/私人收藏
這件作品線條生動優美,色彩清新明亮,是典型的楊柳青年畫風格。婦人與小孩容貌雍容、姿態秀雅,金魚諧音金玉,金童玉女滿堂歡樂,是新年時大家都喜愛的吉祥年畫。
葛飾北齋(1760-1849)/神奈川沖浪裏
1832年/木刻版畫 紙/25.7×37.9公分
私人收藏
早期的浮世繪多是美人圖,葛飾北齋的浮世繪表現了新的題材:風景畫。此作在日本國內被認為是所有描繪富士山的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這種清朗而明晰的用色與神祕的異國文化,吸引了19世紀歐洲藝術家的注意,如馬內(Édouard Manet, 1832-1883)、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梵谷和竇加(Edgar Degas, 1834-1917)等,在其創作中加入了浮世繪的元素。
浮世繪
「浮世」兩字源自於佛教用語,泛指人生世界的林林總總,亦即社會百態。浮世繪是日本興起於15世紀末的藝術表現,隨著市民社會的興起,藝術的需求走向通俗與簡易的風格,浮世繪版畫因而大為興盛。早期的浮世繪以美人繪和役者繪為主,慶典、歷史故事、神話等也是常見的題材,發展至後期,風景畫成為浮世繪創作的主流,江戶時代的日本人熱愛旅行,風景繪不單是藝術品,也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明信片及旅遊指南。
杜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
憂鬱1/1514年/直刻銅版 紙
24.1×19.1公分/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藏
早期歐洲的銅版畫是作為印刷書本的插畫,爾後也成為藝術家表現創作的媒材。本件刻畫精緻繁複,是杜勒的代表作之一。另外,此作將憂鬱與藝術創作連結,相當耐人尋味,也是近代學者與評論家感興趣的一件藝術品。
沃荷(Andy Warhol, 1928-1987)
瑪麗蓮 ‧ 夢露/1967年/絹版 紙
各91×91公分/日本 廣島現代美術館藏
這是普普藝術的代表性作品。利用不同顏色重複套印,著重在瑪麗蓮・夢露眼部與嘴唇的處理,讓人印象深刻。沃荷的創作主題總是取自大眾媒體經常曝光的圖像,包括名人、生活用品等。
現代的版畫藝術已非商業性無限量產的複製畫,而是視為藝術家的原作,要求藝術家對作品數量的管控並簽名負責。在作品右下方以鉛筆簽名與標註年代,中間下方註明題目,左下方標示印刷的張次,例如:一塊版總共印10張,本張是第3張,則標示3/10,若是試驗性的作品,張次則註明A/P(Artist Proof),表示藝術家的實驗性版畫。
國際上對現代創作版畫(original print)的認定,主要是依據1960年於維也納舉行的第三屆國際造形藝術會議,再加上歐洲的藝術協會對版畫的討論,大致可以歸納為:
1.藝術家先要有創作意象,進行版畫製作構思,再選擇版種製作。如木版、金屬、石版等版材製版,將創作意象藉由版材轉印於畫面。
2.版畫原作由藝術家直接參與或親自監督,並執行製版印製過程的工作。
3.在完成的版畫作品上,藝術家有簽名的責任,必須標示張次與總印版數量,試版必須採取限定試作和標示張次之記號。
4.版畫完成印製過程後,原版必須銷毀,藝術家沒有權利再使用原版作為其他用途。
5.通過複製機所複製的拷貝作品不能稱為版畫原作。
但是近年來科技的進步與觀念的改變,版畫亦可結合新的技術,如:照相金屬版、照相平版、影印文件或數位版畫,也是屬於版畫創作的一種。
版畫依印刷的原理,可分為凸版、凹版、平版、孔版、併用版等。
凸版
凸版原理與印章的表現是相同的,在製作完成、並有凹凸變化的版面滾上油墨,壓印在紙張或被印物,凸出部分的油墨即會印出圖案。木版、紙版、橡膠版、珍珠版、實物版等,都是凸版常用的版材。
廖修平(1936-)/默象(七)/1999年
木刻版畫/80×60公分/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以黑白單一效果呈現心中萬千語彙,繩結可曲可直,具有記事功能,象徵人世多變,將繩結與多元符號的內框交融衝突,冀求表象的衝突中有著內在的安定與平衡。
凹版
凹版的原理與凸版相反,將油墨滾上版面,以報紙或布拭去凸部多餘的油墨,也就是將油墨壓填入凹痕,再以壓印機滾印於微溼的紙上,凹痕內的油墨就會轉印紙面。凹版的製作方式有很多種,可以使用銳利的工具直接在版上刻出凹痕,也可以利用酸液腐蝕金屬版形成凹痕。常用的版材有銅版、鋅版、壓克力版等。
蔡宏達(1967-1996)
紀念杯-精心製造的飲水/1990年
銅凹版蝕刻 紙/78.2×64.8公分
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金屬凹版蝕刻的作品比較精緻細密,呈現調子細膩,層次豐富。作者以杯子與環繞曲線為主軸,將人造物與各種生物安置在一類似海洋環境的水杯,以超現實的情境暗喻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汙染。
平版
平版的版面沒有凹凸部分,主要是利用油水不相容的原理來印製。製作的時候直接以油性媒材,如蠟筆,在平版專用版面上作畫,這種版面具有細微毛孔可以吸附水分,印製作品時,先以海綿將版沾溼,蠟筆作畫的部分會排斥水分,背景會吸附水分,再以滾筒滾上油墨,蠟筆繪製的圖案部分會吸附油墨,背景則會排斥油墨,再以紙覆蓋進入版畫機壓印,即可印出蠟筆的筆觸,相當具有繪畫性的表現。石版、鋅版、鋁版或毛玻璃等,是平版常使用的版材。
董振平(1948-)/奧秘B/1982年/平版
60×30公分藏/私人收藏
本件作品,藝術家加入符號與筆觸意象,企圖透過物的表現之轉換,喚起觀者對生命與社會的新想法。
孔版
孔版的原理是在模版上挖、割出鏤空的圖形,讓油墨透過模版孔穴而印製在被印的素材上,孔版的原版與印製成品左右方向一致,不像上述其他版種版畫印出的作品與原版是左右相反,創作者在製版時的草稿無須考量構圖與文字的左右方向,絹版是最常見的孔版版材。
楊成愿(1947-)/時間追想/1989年
絹版/56.2×80公分
臺中 國立台灣美術館藏
本作將古代許多藝術品的影像並置交融,雖是不同時空產物,但透過並陳,讓這些圖像產生了關聯,也孕育另一種交融的新意象。
併用版
併用版是指在一件作品中,採用多樣式、複雜化的媒材與形式,將不同的印版方式結合在一起的版畫創作,沒有任何條件限制,創作者可以更隨性的表現。
羅平和(1960-)/泰雅紋面的榮耀
2007年/併用版/79×55公分/私人收藏
紋面曾是泰雅族女子的榮耀,但在現代化入侵部落後,所有的傳統已成為落伍的象徵。近年來隨著政府的提倡與族人的文化自覺,這些祖靈文化又重新恢復舊日的榮耀。這件作品表達原住民族的文化價值與族群認同,建立原住民族的族群自信心,作品運用凹版、凸版、孔版等技法創作。
上述各種版印方式,各有其獨特的表現,創作者可依需求,自由嘗試各種版畫技法表現,藉由構圖、製版、印刷成品,享受版畫創作的樂趣。
問題討論
①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或現象,是運用或類似版畫的原理呈現?其應用的版畫原理是什麼?
②曾學習過的版畫種類有哪些?分享製作的經驗,並試著分析不同版種的表現差異。
五、雕塑的造形表現
不同於平面繪畫創作虛擬的空間深度,雕塑本身即是一種空間中的立體造形,具有厚度及真實的三次元空間深度,因此不僅具有視覺性,同時也具有觸覺性。因應不同的材質,雕塑發展出不同的製作方式與技巧,也呈現不一樣的造形美感,依創作材料與製作方式可簡單地分為三種:雕刻、塑造與組合構成。
雕刻
雕刻是利用雕、刻、切割、琢磨等方法,去除媒材不要的部分,將心中的意象雕鑿成為一個立體造形。主要的表現媒材有:石材、木材、獸骨與獸牙、竹、玉、石膏……等。由於石材的堅固與耐久性,許多古代石材建築與石雕藝術得以保存至今。
阿布・新貝爾(Abu Simbel)神殿
西元前13世紀/埃及 努比亞
石材堅硬且適合室外環境,所以一直是傳統政治、宗教建築常採用的素材,配合建築結構的石雕渾厚與粗獷,更顯得建築的宏偉莊嚴。
阿布・新貝爾神殿是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建於西元前13世紀,直接雕刻岩窟而成,主要祭祀拉美西斯二世、太陽神與其他諸神。1968年建造亞斯文水壩時,為避免水淹神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曾號召各國專家將此神殿切割、重組,移往高處。
不過石材的抗張強度較小,也因其重量較重與硬度較大的特性,影響了石雕的創作設計,所以藝術家在創作時會盡量避免細長凸出的結構,必要時於站立雕像的小腿部位或身體,加上石柱或樹幹等依附物,以增加石雕的結構與支撐。
普拉克希特利斯
(Praxiteles, 西元前400-330)
赫米斯與嬰孩戴奧尼索斯
約西元前340年/大理石/約213公分高
希臘 奧林匹亞考古博物館藏
雕像以右腳為重心,左腿微彎於後,彎曲的手臂與腰身靠著樹幹支撐,增加石雕的穩定。坐著的嬰兒是酒神戴奧尼索斯。
雕像柔和的臉頰、健美的身材、光澤的皮膚與S形的站立身軀,是普拉克希特利斯作品的特徵。也有學者認為此作是羅馬時期模仿希臘時期的作品。
木材與石材的特性不同,木材的纖維特性使其抗張強度較大、重量較輕,因此可以雕刻成較薄且細長的形狀,也相當適合著色,是裝飾雕刻品及民俗雕刻品廣泛採用的素材,缺點是容易受環境氣候的影響而腐朽。
黃龜理(1898-1995)/關公騎馬像
1986年/木材/40×20×30.5公分
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臺灣傳統民俗與工藝創作家,常以木材作為創作的媒材,木材的取得方便與延展性極佳,給予創作者充分的創作空間。
塑造
與雕刻的方式相反,是利用可塑性高的材質,以堆土、捏形、修飾等方法,將心中的意象塑出,常用的材料有黏土、蠟、紙漿、金屬……等。只是塑造出來的作品較難長久保存,因此最好以石膏、玻璃纖維、青銅(銅、錫合金)等易於保存的素材翻模、鑄造完成,或是黏土經過窯燒成為陶瓷器,如此處理後,作品較容易保存。塑造是雕塑技巧中最能直接表現意象的方式,有時只憑著一雙手,不必任何工具即可完成,在創作過程中也可以隨時修改。
廖清雲(1943-)/秋詩/1991年/青銅
高75公分/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以青銅翻造是雕塑常見的形式,如此可以讓作品長久保存。作者擅長石雕與塑造,其作品經常流露出人性關懷與溫馨情感,此作突破傳統形式,將人體的形態誇張變形,並以圓融的概念融入造形中,整體具有優雅的視覺律動美感。
組合構成
將相同或不同的媒材與物件組合成為一件造形物,這種方法相當自由,所完成的作品形象也十分多樣。雖然與雕刻法及塑造法同樣是古老的創作技法,但是直到20世紀抽象藝術與現代藝術興起後,構成法才成為創作主流之一,加上工業科技的進步,許多新材料與新技法被藝術家採用,如金屬的切割與焊接,也使得藝術家創造更多不一樣的立體造形。
陳庭詩/約翰走路/1984年/鐵
18×59×93.5公分/臺中 國立台灣美術館藏
以焊接金屬的方式將黑色微捲的鐵片組構成簡約的立體三角,模擬世界著名的蘇格蘭威士忌Johnnie Walker的品牌圖案,表現一位穿著風衣、在風中挺拔前進的英國紳士,傳神地靜止於雕塑作品中。陳庭詩的鐵雕材料多來自拆船廠的廢鐵,經過組構,重新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展現抽象而柔美線條的鐵雕藝術。
雕塑品本身的形態或存在於空間的樣式,使得作品有不同的特質與欣賞方式,一般可分為圓雕、浮雕、透雕與線刻。圓雕是完全立體存在於空間中,觀眾可繞著作品觀賞;浮雕是在平面底板上做出半立體的深淺形象,雕像存在於一個假想的背景上面,兼具繪畫與雕刻的表現特色;透雕又稱為鏤雕,是在浮雕的樣式上將背景鏤空,材料以木材居多,常見於民間木構建築或民俗器物中;線刻又稱為平雕,是在平面上以「線」的表現方式刻畫紋理,沒有明顯的凹凸效果,所以只能從正面欣賞,中國青銅器的紋飾即是以此種方式表現。
浮雕
Narmer王石碑(正、反兩面)
西元前3100-3000年/片岩/高63.5公分
開羅 埃及博物館藏
浮雕依深淺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深浮雕與淺浮雕。
這是一件古埃及的淺浮雕作品,以正、反兩面的浮雕描寫Narmer王統一埃及的事蹟,Narmer王是以上埃及王的身分征服下埃及,即尼羅河中游南北部合而為一,確立了全埃及的統治權。
透雕
螭虎圍爐透雕花窗一對/清代/木材
83.5×40×2.5公分/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藏此花窗為透雕,並以螭虎和「瓶」(平)安如意為主題,整體造形流暢。這類建築構件常運用木材透雕的方式,讓雕刻層次豐富並能透,彷彿於建築中注入吉祥平安的祈福意涵。
線刻
蟠龍方壺/春秋時期/青銅/高90.3公分
臺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青銅方壺器身細密的紋飾即是線雕的表現,繁複似小蛇的虺紋布滿器身,極具裝飾效果,增添了器物的精緻與華麗。
創作雕塑時要考量雕塑的特性,如空間感、量感、質感、均衡感、動感等,這些都是雕塑品所展現的美學特質,面對各種風貌的創作,應有更開闊的心胸去欣賞它們所展現的造形美感與內在意義。
問題討論
①請比較雕塑與繪畫的差異,並就空間與意境來分析其特色。
②以前曾經做過雕塑嗎?是以什麼材料創作?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創作經驗。
六、常見的創作題材
藝術創作的題材與內容多樣,都是創作者對周遭自然人文的體驗與感觸,傳統上常見的藝術表現題材有:靜物、植物與花鳥、人物、風景與景物等。
靜物
靜物是初學素描常見的題材,因其靜止不動,可以隨意排列布置,讓初學者得以方便練習造形、固有色、光影、立體、空間等表現,即使是大畫家也時常以靜物當做其創作的題材。靜物畫可以是寫實呈現,也可單純作為創作風格。
布拉克/靜物/1929年/油彩 畫布
115×146公分/華盛頓 國家畫廊藏
桌上的靜物彷彿被畫家切割分解,重新組構表現,已不再是真實的模擬表象。這是立體派的表現風格,布拉克與畢卡索是好友,也同是立體派的代表藝術家。靜物對他們而言,主要是用來表現創作風格,較不具內涵意義。
植物與花鳥
是中國古代畫家經常創作的題材,有些文人雅士藉以抒發心中氣節與抱負,如「松竹梅——歲寒三友」與「梅蘭竹菊——四君子」都是常見的題材,在這裡的植物不只是描繪的表象,而是畫家賦予的象徵意義,表達文人高尚的情操,直到今日,這種文人風格仍深植在現代水墨創作中。
歲寒三友
指松、竹、梅三種植物。因這三種植物在寒冬時,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松和竹在嚴寒中不落葉,而梅在寒冬裡開花,有「清廉潔白」與節操的意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徵。
四君子
明神宗萬曆年間,黃鳳池輯《梅蘭竹菊四譜》,陳繼儒稱「四君」後又改名為「四君子」,至此,中國傳統水墨繪畫中以梅、蘭、竹、菊約定俗成地合稱四君子,而後人在畫面中加上松樹或水仙、奇石,則稱為「五清」或「五友」。古代文人或士大夫認為,由於這些花卉、植物的生長特性與氣候環境的關係,最能代表文人的氣節、品格與學問。
文同(1018-1079)/墨竹/北宋
水墨 絹/131.6×105.4公分
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文同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文人畫家。他經常借畫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人品學養,畫中彎曲的竹子在自然中是罕見的,或許這種變形而又堅強向上的竹子,更能表達他的想法。文同運用墨色的深淺濃淡來描繪竹子的各種姿態,展現高超的技法與意境,開創了「湖州竹派」,在當時和後代均產生了很大影響。其表弟蘇軾也曾與他學畫竹,皆是宋代傑出的文人畫家代表。
人物
在攝影還未發明以前,人類如果想要將特定人物的容顏記錄下來,只能靠繪畫、雕塑等方式,所以在東西方美術史上,人物繪畫與雕塑的發展歷史相當早。歐洲的早期美術史可以說是以人物為主的歷史,從希臘雕刻展現對生命的喜悅與人體美的歌頌,到17世紀巴洛克藝術華麗的宮廷人物畫,理想美的表現一直是歐洲藝術家所追求。
希臘的雕刻
希臘雕刻有三個時期:早期希臘人物雕刻很多作品都是將重心均等落在兩腳之間,並有嘴角微微上揚的神情,這樣風格的雕刻被稱為「古拙時期」。之後,希臘人將寫實的表現手法與理想美融為一體,展現了更美麗而柔和的姿態,而這樣風格的雕刻則被稱為「古典時期」。西元前323年以後的希臘,隨著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在位期西元前336-323)的去世及時代的推移,在雕刻方面更重視理想的人體比例和人們的心理狀態,生動地描繪人的情感和個性,具有這種特徵的希臘雕刻被稱為「希臘化時期」。
少女像/西元前530年/大理石
121公分/雅典 衛城美術館藏
這是希臘早期古拙時期雕像風格,身體較僵硬,造形可能受埃及影響,但古拙式的微笑與生命感是獨特的。對現世人生的關注與理想美的追求是歷代歐洲藝術家對人物表現的執著,及至19世紀,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對真實美的追求與詮釋,多元表現成為近代藝術的風貌。
委拉斯貴茲
(Diego Velázquez, 1599-1660)
八歲的小公主瑪格麗特肖像/1659年
油彩 畫布/126×106公分
維也納 藝術史博物館藏
西班牙的宮廷畫家——委拉斯貴茲,深受國王的寵愛,他曾為瑪格麗特公主畫過5件肖像畫,在這幅畫中,小公主已比以往成熟許多。此畫為西班牙與奧地利兩個哈普斯堡家族政治聯姻的相親畫,5年後公主嫁到奧地利,22歲即因體弱與失意年輕早逝。畫中公主的表情清純中具個性美,服飾絢麗,作者在質感方面表現極佳。
希勒(Egon Schiele, 1890-1981)
自畫像/1915年/油彩 畫布
46×30.5公分/布拉格國立美術館藏
畫家的人物畫總是有著扭動變形的身體與錯雜的線條,風格獨特鮮明。希勒為自己畫了許多自畫像,透過這些畫作傳達了畫家的內心世界。
古代中國的人物畫家顧愷之(348-409)則強調氣韻生動與骨法用筆,其〈女史箴圖〉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人物畫代表。到了中國明、清和歐洲17世紀後,由於社會經濟發達,中產階級興起,平民為了留存自己的影像,促成民間專職肖像藝術的畫家大量產生,人物創作的發展更加蓬勃且多樣。晚清「海派」畫家所畫人物,題材多樣,構圖極具巧趣,不流於俗。而現代的人物創作表現風格形式則更多元,創作的目的與功能不再只是單純的記錄,更是藝術家意象與風格的展現。
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局部)
東晉/水墨設色 絹/24.8×348.2公分
倫敦 大英博物館藏
根據張華所著《女史箴》一文而繪的插圖,採圖文並茂的方式,是中國分隔圖畫的濫觴。原圖共12段,但已遺失前三段,此段描繪人們都知道修整自己的容顏,而不知修養自己的品行。作者高超之處就是能將教誨文字轉換成容易理解的圖像,此外,墨線流暢,人物容貌與體態描繪均相當生動。
曾鯨(1568-1650)/王時敏像/1616年
水墨設色 絹/64×42.7公分
中國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圖中人物是創立波臣派、清初「四王」之一的著名山水畫家王時敏(1592-1680),眉宇間透露出勃勃生氣,老成早熟、端坐於草編的蒲團上,手持一拂塵,面部安詳、體態穩重。畫家筆法純熟而細緻,利用層層暈染技法將人物五官表現立體,運用三角形構圖使畫面穩定。
海派
清末上海經濟發達,吸引一群職業藝術家在此創作並賣畫維生,表現出市民文化與審美趣味,並富有民族精神,突破清初正統繪畫的格局,形成一股藝術潮流,任伯年為代表畫家。
任伯年(1840-1895)
以誠五十一歲小像/1877年/水墨淡色 紙
132×42公分/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藏藏
畫中人物戴著頭巾伏在烤籠上取暖,雖然炭火未紅,上面的水壺亦無蒸氣,他卻樂在其中,作者這種大膽隨性的擷取姿勢,反而令人覺得自然而親近。人物容顏先以淡墨渲染凹凸,再以膚色依凹凸濃淡染色,以濃淡乾溼的筆墨自在的表現衣褶,充滿筆墨情趣。
問題討論
①由於時代與地域的差異,而有不同形式風貌的人像藝術,即便如此,它們還是應該有著共同的特性。你覺得一件人像畫應該掌握哪些特點?
②何謂理想美的樣式?與寫實主義有何差異?
風景與景物
自然風光或人文景色也是人們喜愛的題材,東方水墨世界的風景畫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山水畫」。中國的山水畫是以移動視點或多視點來表現空間與組構畫面,作品著重意境而非寫實。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遠法」的論點,指的是傳統山水畫對空間意象的表現概念,分別為高遠、深遠與平遠。高遠是指由下往上的觀察仰角,易於表現景物的宏偉高大;深遠是由前方窺視遠景,視野遼闊,可以縱觀所有景物;平遠是由前景平視遠景,類似人們視覺的角度。了解這些觀點對創作與鑑賞山水畫會有很大的幫助。
倪瓚(1301-1374)/容膝齋/元代
水墨 紙/74.7×35.5公分
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一河兩岸的構圖是倪瓚所創造的意象,這種多視點的組構是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形式。倪瓚的畫面潔淨,人稱「惜墨如金」,而畫中空無一人,概因倪瓚認為處於亂世而無人。
歐洲從希臘、羅馬時代,藝術便已追求真實的體現,所以在羅馬時期的壁畫中已有空間透視的表現。15世紀後,歐洲發展了成熟的透視法,以單點透視表現空間的深度,模擬現實空間,再加上油彩的濃厚色彩表現,作品都相當逼真。不過,歐洲的風景畫在17世紀後才有較獨立性的發展。19世紀油彩顏料的改革,藝術家開始將畫具帶到戶外寫生,帶給風景畫新的發展,如:巴比松派(Barbizon school)、印象派(Impressionnisme)等。
霍伯瑪(Meindert Hobbema, 1638-1709)
米德荷尼司的林蔭道/1689年/油彩 畫布
103×141公分/倫敦 國家美術館藏
以單點透視表現空間的深度,樹幹慢慢的變短消失在畫面中,這種接近視覺的表現使畫面產生空間深度,給觀者視覺的真實感。
巴比松派
19世紀中期法國的風景畫派,以實地寫生的方式,忠實表現農村的生活和景色,同時強調光與色的繪畫效果。以寫實細膩的方式,真實地呈現農村生活和景色,可說是為風景而畫風景,同時也是這種寫竇的態度,進而為法國風景畫奠立了寫實主義的基礎。又由於主張直接到戶外寫生,強調色與光的表現力,以傳達風景畫的瞬息印象,也成了印象派的先驅。巴比松派得名於法國楓丹白露(Foutainbleau)附近的巴比松小村。代表畫家有柯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 1796-1875)等。
印象派
1860年代以後發展的法國畫派,印象派的命名源自於莫內於1874年的畫作〈印象.日出〉,遭到學院派的攻擊,被評論家諷刺是「印象派」。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而清楚,構圖寬廣的風景創作,著重瞬間光影的變化,大膽運用補色,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作為描繪對象。
印象派畫家在受到巴比松派和英國風景畫家戶外寫生的啟迪後,走出畫室面對自然進行寫生創作。印象派畫家根據當代科學的發展,了解光的構成,光和色的關係,依靠自己眼睛觀察,再現景物的印象。印象派與傳統藝術是一脈相承,遵循模仿寫實發展,但印象派更真實地從光和色的角度認識和再現對象。不同之處在於傳統藝術只注意對象的明暗關係變化,印象派卻研究了光在物體上造成的豐富色彩效果。可以說印象派是傳統藝術走向現代藝術的轉折與起點。
藝術表現的題材是自由多樣的;不拘泥於形式或設限框架,選擇合適的創作媒材,將自己的感動與意象,透過媒材呈現。創作的過程充滿冒險與挑戰,產出的作品代表將自己的抽象想法具象化,是一種自我肯定,也是美感的體驗與分享。
學習活動①
四季臺灣
臺灣四季風光明媚,氣象富麗萬千,高山大海近在咫尺,更有饒富人情的聚落景觀,哪些美景令你印象深刻?請同學以臺灣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主題進行平面創作,選擇合適的繪畫媒材,如:鉛筆、炭精筆、水彩、水墨、油彩……等表現。以下為創作媒材與流程示範:
示範者:溫慶昇
學習活動②
公仔大觀園
請同學選定喜愛的動物、人物或動漫主角,設計公仔造形,以雕塑的形式表現。若是雕刻,可以選擇粉筆、石膏、木材、保麗龍塊與肥皂等較鬆軟的材料,以利切割雕鑿;若是塑造,則可以採用紙黏土製作。以下為創作媒材與流程示範:
示範者:簡志剛
公仔設計與創作
示範者:簡志剛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