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術(三)/第五章 奇幻的視覺與心靈意象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五章 水墨畫的藝術光輝
普通高中/美術(一)/第五章 探訪臺灣原住民族的原始藝術
普通高中/美術(三)/第三章 從傳統藝術中找尋美的感動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八章 雕塑造形的禮讚
普通高中/美術(一)/第四章 生活中的設計藝術
普通高中/美術(三)/第四章 攝影與電腦所開創的影像藝術
普通高中/美術(一)/第七章 百花爭鳴的臺灣當代藝術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第五章 復古翻新—島嶼美感與記憶元素
臺灣是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島嶼,從大航海時代開始,地處歐亞海洋貿易交會處,以福爾摩沙之名躍上近代世界的舞臺,同時也面臨近代各種文化的強勢融入與新移民的進入,傳統的地域文化隨之改變。
每個地域都有其獨特的民間工藝,這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實用美學藝術,隨著時間與多元文化的交融,有些會消失,有些會轉變。臺灣民間工藝的美感元素是以漢族文化為主體,融入本地原生文化,加上多種外來文化洗禮,如日本與美國,逐漸發展出獨特的多元視覺文化。不同以往我們所知的上層社會精緻美術史,而是屬於傳統庶民階級的藝術,是常民美感文化的表現。或許缺乏主流藝術的精緻與品味,但是它充滿活力與生命的精神,卻是另外一種深刻的獨特美學。
南部平埔族刺繡劍帶(局部)/清代
刺繡 布/長116公分,寬12-16公分
私人收藏
這種十字繡劍帶,與傳統六堆客家族群有相似之處,惟上面的刺繡花紋相當特別,有漢字春字與鳳鳥圖紋,但有些並非漢族傳統圖紋,可能是平埔族與漢族文化交融的產物。此風格也可見於17世紀荷蘭的民俗刺繡,所以也有人認為是荷蘭人將這種十字繡風格傳給南部平埔族人,再融入漢族劍帶風格,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產物。這種刺繡腰帶採集於高雄甲仙一帶,可能是平埔族中的西拉雅族遺物。
中部平埔族刺繡門簾/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刺繡 布/58×62公分/私人收藏
這是中部豐原到后里一帶的平埔族刺繡門簾,門簾形制完全是漢式風格,但圖騰與內容卻有另一種文化的元素,十字繡紋表現出漢字的吉祥話,也代表平埔族的漢化極深,與南部風格迥異。
原住民族圖騰的漆器煙具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彩繪木雕
22.5×15.8×11公分/私人收藏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也大力推銷觀光產業,輔導本地漆器製作並結合臺灣原住民族圖騰或南國風光,專門賣給來臺灣洽公或旅行的日本國民,當作伴手禮。這類工藝品可說是當時的文創產品,且多半帶有和風文化氣息,今日看來還是相當特別。
60年代鶯歌陶瓷(棒球男孩)/陶瓷
高26公分/私人收藏
60年代的臺灣由於接受美援,也外銷產品到美國,因此在當時產品設計裡自然帶入美式風格,包括造型與髮色。另外,棒球在當時是全國性的國民運動,臺灣棒球小選手在國際上揚眉吐氣,振奮臺灣民心。
隨著西化與地球村的效應,臺灣傳統工藝美學也面臨續存的問題,政府與民間文化人士開始正視這種現象,透過廟會文化祭、民俗活動、文創產業與展覽等,延續與發揚傳統文化藝術。此外,有些現代創作者也試圖從民俗美感中,尋找傳統元素或象徵圖騰,創作出新的藝術表現。無論如何,了解我們這塊土地所孕育融合的美感記憶,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先人的智慧與在地文化的價值。
問題討論
臺灣在歷史上有多次的移民衝突與族群融合,基本上是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社會;近幾年新住民,如外籍配偶與外籍移工加入,也帶來了新的文化刺激。面對多元族群社會所帶來的文化衝擊,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面對?此外,對於各族群的傳統藝術文化應如何維護與推廣?
一、美在生活中
美不是只存在美術館裡,在生活中處處都有美感意象,傳統工藝除了強調功能性外,匠師也相當注重器物美的造形。民間工藝包含:繪畫、雕塑、衣飾、器物、建築、音樂、戲劇舞蹈、民俗活動等,舉凡與生活相關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各種活動均涵蓋在內,其中繪畫、雕塑、衣飾與器物等視覺藝術則是民間工藝的主要內容,廟宇藝術則是民間美術的經典代表。臺灣民俗藝術的表現,在清末已成熟精緻,培養許多重要的匠師。日本柳宗悅(1889-1961)曾來臺灣考察工藝,便讚揚臺灣民間工藝的活力與實用之美,他主張「美」可以從民間工藝中尋求。
民藝
「民藝」就是「民眾的工藝」。民藝的美,是平常、誠實、實用之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雜器和生活用具都是民藝品,多以手工製作、易於被使用,且能真實地反映對生活的感受和民間強烈的活力。柳宗悅提倡「民藝」的重要與生活美學,因此被稱為「民藝運動之父」。
之後在日本從事設計工作的藝術家顏水龍,受臺灣總督府託付投入臺灣本土工藝調查,並提出工藝振興方案,他認為「美應該在生活中尋找,而非在繪畫中。」由於工作的需要,時常深入部落,1935年蘭嶼之行後,被原住民族文化深深地吸引,此後在他的創作裡經常可以看到蘭嶼達悟族、屏東排灣族與三地門魯凱族的影像。顏水龍推動臺灣工藝不遺餘力,被稱為「臺灣工藝之父」。近年來文化部與政府相關部門,也積極推動民間藝術向下紮根,努力延續許多面臨消失的藝術,經由活動拉近民眾與傳統藝術的距離。
顏水龍/蘭嶼所見/1982年/油彩 畫布
72.5×91公分/私人收藏
這件作品是作者為蘭嶼的原住民族表達不捨所發出沉默的抗議,因為核子廢料的存放,使純淨的海島蒙上未知的恐懼。畫面中三個壯碩的蘭嶼人,低頭正煩惱著,旁邊的婦孺代表老弱無辜的受害者。拼板舟象徵居民的傳統謀生工具,偏高的海平面、深沉波濤洶湧的大海與強烈鮮明的太陽,構成一種壓迫感與焦躁不安的畫面,這正是作者關懷島民的真誠感受。
顏水龍/運動圖/1961年
馬賽克壁畫/926×2590公分
臺中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場
顏水龍將工藝結合繪畫的表現,可見於臺灣各地由其設計的大型馬賽克壁畫。此外,他也將設計的觀念融入工藝中,提升臺灣工藝藝術,發揮重要的影響力,故被尊稱為「臺灣工藝之父」。
顏水龍/齒磨海報/1934年/紙
43.5×31公分/私人收藏
顏水龍曾留學日本和法國學習學院派古典繪畫技法,但不同於其他前輩藝術家,除繪畫外也跨足設計與工藝。此件為他在日本留學後任職日本公司所設計的海報,頗有野獸派的味道,造形簡潔有力、設計感強烈,在近代臺灣設計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民間藝術是庶民生活與美學的表現,所以通俗的題材與大眾化的品味是最大的特色,另外,創作風格通常是代代相傳的,創作者較不會標榜個人的成就與表現,往往只是一群默默耕耘的無名藝師。民間美術同時具有「實用性」、「裝飾性」與「知識傳遞」等功能。除了實用功能,匠師以優越的裝飾技術與個人內涵,使器具擁有美感;而民眾則經由使用與接觸,透過其表現的形式與題材,體認自身的傳統文化、歷史典故與傳說教化等傳統精神。
鹿乳奉親/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木雕
雲林 麥寮拱範宮
廟宇的裝飾藝術除了美觀外,所表現的題材也會對信徒產生教化作用。這是敘述《二十四孝》中的〈鹿乳奉親〉,郯子為了父母,披著鹿皮冒險擠取鹿奶的故事。
在這塊土地上有許多美麗的記憶元素,也是屬於臺灣的美學原味,值得我們細細探索,將這些元素帶入生活、豐富視覺經驗,再從過去的美感事物提煉出美的元素與記憶,運用或創新於生活。例如:卑南文化出土的精緻獨特的國寶玉器〈人獸形玉玦〉,由於造型簡潔優雅,人形的對稱與獸頭尾的變化,形成一種變化中有統一的美感。現在也是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標誌。
卑南文化
民國69年因為東線鐵路的開挖發現了卑南文化,在宋文薰、連照美教授所領導的臺大考古隊進行多次搶救與挖掘工作下,成就了臺灣最大規模的考古探勘紀錄。
人獸形玉玦/距今約3500-2300年
玉石/7×4×0.45公分
臺東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藏
1984年出土,具有現代設計美感,人獸同體是否有宗教或社群意義,還是僅為造型的設計創意,相當耐人尋味。人物沒有明顯的性別表徵,除了呈現玉質溫潤透光的材質美感,造型更融合趣味與簡潔的特色。
而十三行史前文化遺址出土的〈人面陶罐〉,也是十三行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具有考古價值與美學品味,其圖像也被廣泛運用於博物館的外牆與文宣。
十三行史前文化遺址
遺址位於新北八里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是臺灣北部重要的史前文化遺址,年代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屬於臺灣史前之金石並用時代,是目前臺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可能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祖先。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
人面陶罐/距今約1800-500年/陶
高22.9公分/新北 十三行博物館藏
是十三行文化出土陶器中最奇特的,在對稱外形的陶罐上雕塑一張臉孔,凸出的鼻子、眉毛、嘴唇與下巴,呈現另外一種肖像表現的形式。此外,器身周圍還有許多小圓圈與直線的紋理規則地環繞陶罐裝飾。
傳統家具器物的朱漆與建築的紅磚,是記憶中民藝的色彩,漢民族對於紅色賦予喜慶與避邪的意義,從新年的春聯、滿月時的紅蛋、祖母級的花被套、原住民族衣飾器物等,都可以找到這種充滿喜悅與生命力的紅。
臺灣朱漆壽字燈蕊盒/清代/木雕
21×15×6公分/私人收藏
朱漆是老民藝的專屬色彩,在老器物上都可見到紅色的身影。這種燈蕊盒是古代大戶人家置放油燈燈蕊的掛盒,上面除了以紅色代表喜慶,也加入壽字、書卷、竹節與蓮花等元素。
男子貝珠滾邊長衣/20世紀前期/麻 貝殼
91×55.5公分/私人收藏
紅色是原住民各族群常用的顏色,泰雅族人認為穿上紅色的衣服可以嚇走惡鬼,所以他們的衣服多以紅色為主調。本件是泰雅族男子長禮服,織布厚實且製作講究,特色為長衣的內側與下側邊緣織上一排白色貝珠,提高服裝的精緻度,是屬於有功績的勇士或長老的正式禮服。織布是傳統泰雅族女子重要的手藝,在7、8歲即開始學習織布,必須達到熟練的技巧才被認定是真正的女性,也才有資格紋面。
有些現代的設計工作者從傳統的喜慶色彩找到靈感,創作代表臺灣傳統精神的現代禮品,融合了臺灣各族群共同的色彩記憶,將古老的傳統賦予時尚的美學,帶給我們一種全新又親切的視覺饗宴,也讓生活充滿美感與文化的意涵。
頑石文創/客家溫情桐花變色熱杯
將客家喜慶的桃紅色融入桐花,創作出充滿臺灣情感的瓷杯。杯上焦糖色桐花在杯內注入熱水後,會轉變成橘色或桃紅色,傳達客家人溫馨的祝福,變色的視覺效果也帶來愉悅的心情。
藍色是藍天與大海的顏色,也可以在傳統民藝中發現,如傳統民宅建築構件的彩繪、客家藍衫等。而蘭嶼島上的達悟族服裝以藍白並列形成對比,單純的幾何條紋,也使我們聯想到蘭嶼四周遼闊的海洋意象。傳統生活的元素與色彩一直存在環境與記憶中,在在呈現了這塊土地的容顏。
牌樓彩繪/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彩繪 木
臺北 艋舺清水巖
臺灣傳統建築的梁柱雕刻常使用藍色彩繪,俗稱佛青或粉青,是一種靛青色的藍,不若紅色那樣搶眼——因寺廟為求華麗,通常以紅色為主色,藍色作點綴。民宅家廟則較常使用大範圍的藍色,具有穩重、內斂與安定感。
客家女子長衫(六堆地區)/20世紀初
布/105×140公分/私人收藏
客家婦女傳統服裝,一般稱為「長衫」或「藍衫」。長衫是指衣長及膝,藍衫則是指布料顏色。客家婦女服裝形式開右大襟,色彩以藍色為多。客家藍衫在大襟處,袖口反折部分會有簡單裝飾,一般藍衫為工作方便都是開高衩。
達悟族男子無袖短上衣/20世紀中
棉 布/50×49公分/私人收藏
藍白相間的幾何條紋上衣相當簡潔高雅,深色的那一面是內層。原住民族傳統服裝是屬於「方衣系統」,也就是以水平背帶織布機織出寬幅約一尺的麻織布,再簡單縫製成無袖的方形背心,沒有複雜的裁接,有時也可在衣領處開個洞,方便穿著,方衣系統也是南島民族普遍的服飾特色,相當方便與實用。
問題討論
①「用」與「美」是傳統藝術重要的精神,對照當今生活中的設計藝術,「用」與「美」是不是一樣重要?
②你對於「美應該在生活中尋找,而非在繪畫中。」這句話,有什麼看法?
③想想看,還有哪些造形是臺灣的獨特元素?除了紅色與藍色,還有哪些色彩具有臺灣特色?
二、美的祝福與表達
民間藝師在創作時,寫實性往往並非考量的重點,傳承的概念化圖像、符號的意義與裝飾的表現性才是最重要的。大體上,追求吉祥幸福、宣揚歷史教化與祖靈傳承,是民間美術主要表現的內涵與題材。
常見的歷史圖像如:《二十四孝》、《三國演義》、《封神榜》、《水滸傳》等忠孝節義的經典故事,藉由這些圖像傳達教化與倫理。此外,中國文人畫常出現的歲寒三友與四君子,也時常出現在民間美術中,反映出文人追求的理想與風範,也為一般庶民所崇尚的。
三顧茅廬/約1930年/彩繪磁磚
30×60公分/澎湖 湖西民宅
《三國演義》是常見的題材,描寫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到臥龍崗,請求諸葛亮出關輔佐大業,圖面上表現劉備虛心求教,但童子有些不耐,關羽和張飛更是面露不悅,匠師對人物神韻掌握精準。這類白磁磚是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輸入臺灣的日本洋風式新建材,臺灣匠師將傳統題材的彩繪結合新式建材,成為當時建物外觀的裝飾,是殖民時期中 日混搭的表現。
竹節書卷窗/清代/石雕
臺北 大龍峒保安宮
「竹」有隱士清高的意思,竹節表現文人士夫的氣節,另外其諧音「祝」,也有祝頌之意,窗框以書卷造型呈現,蘊含知書達禮的意境,傳統的文人雅士相當喜愛以這種題材,表現其理想的人格,與對後代子孫的期許。
寓意吉祥的圖案也是民間美術重要的題材,表現民眾祈求平安幸福、追求福祿壽喜富貴的心情,而將這些圖像表現在各種事物上,似乎便能達到祈福的功效。傳統吉祥圖案大致可分為動物、植物、器物符號、神祇與文字等五類。即使「辟邪」的圖案背後,也具有積極「招福」的意義。
香筒/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加彩木雕
高24公分/私人收藏
香筒是放置線香的桶子,通常置於神案右方。本件方雕飾著鹿(代表「祿」的意思),另方則為松與鶴(象徵松鶴延年),雕工樸拙素雅,甚至還可見錯字,卻是尋常百姓真誠的表現。
「琴、棋、書、畫」交趾陶裝飾腰堵之棋與琴/1879年/交趾陶/單件18×32公分
臺中 摘星山莊門廳立面
「琴、棋、書、畫」即「君子四藝」,代表中國文人的才藝,也象徵文人淡泊名利、潔身養志的精神。四藝也常與「八寶」中的寶劍、拂塵、如意、蓮花搭配,輔以飄帶填滿畫面,如此使圖案元素柔美,畫面豐富,讓入口大門更顯華麗。傳統建築物的牆面稱為壁堵,在重要的牆面會裝飾許多雕塑紋飾,匠師會將牆面分成數段裝飾,腰堵即位於中段部位狹長的裝飾帶。
一日高新筷筒/1950年代/陶/高21公分
私人收藏
筷筒正面浮雕「一日高新」的字樣與「天官賜福」的圖案,代表吉祥納福的意思。天官是道教的神祇,後來民間將之視為福神,與福祿壽並列。這種筷筒為一般型,民國40、50年間在苗栗地區燒製,適合一般家庭使用。
刺繡二折式錢包/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布
21×12公分/私人收藏
百姓直接將心中的祝福以文字呈現,這種將漢字表現於圖案設計中相當常見。「萬象回春」代表著庶民百姓祈求新的一年所有的事物都會更好,簡單的四字韻意無窮,樂觀面對未來一切挑戰,而下方十字繡花表達春天到來、百花齊放,上述皆蘊含祈福之意。
八卦劍獅/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彩繪木雕
直徑約26公分/私人收藏
這類劍獅獸牌一般置於民宅門前,用以鎮煞辟邪,祈求平安福氣。本件是屬於臺南風格的彩繪木雕劍獅,造型生動自然,雖面目兇狠、但也流露出憨厚的神韻,是傳統劍獅有趣的特色。
看似抽象的圖紋,有時也具有深沉的意涵,像泰雅族群衣飾上的菱形紋被視為祖靈之眼,織在衣服上具有保護的作用;排灣族則將菱形紋當作是百步蛇背紋的象徵,而百步蛇被視為祖靈。
男子短上衣/約20世紀前期/麻 金屬 瓷扣
45×45公分/私人收藏
本件是泰雅族或賽夏族男子短禮服,織布厚實且製作講究,縫上白色與黃色瓷釦組成三角紋與菱形紋,除增強衣著服裝的華麗效果,另有避邪的意義。而下擺的銅鈴噹則會隨穿著者擺動身軀時發出悅耳的聲音。這種上衣樣式是原住民族常見的方衣系統,裁接簡單且穿著方便。
排灣族夾織喪巾(局部)/約20世紀中期
麻/62×72公分/私人收藏
第一排的菱形紋代表百步蛇的紋理,下面一排一根根的紋理代表人髮紋,再下一排則為交錯的蛇紋。排灣族的夾織相當出色,這是一種相當耗時且精緻珍貴的織布,由於太珍貴,族人往往將之做成喪巾於喪禮時披戴,並將之視為身分地位的象徵,排灣族的傳統文化講究切合自身階級適合的圖紋。喪巾是由三塊夾織布縫製而成,不過這種技法在1940年代就已經失傳了。
這些圖案有時單獨出現,有時拆解再組合數種出現,代表不同意念的祈福,可以說是寓意深遠、耐人尋味。藉由欣賞與了解傳統民間美術的造形美感與內涵題材,除了探索從古至今的傳統人文精神,使我們的生活更豐富充實外,也可以從先人的文化遺產中發現美的元素,進而運用於現代生活中。
三、美在彩繪與雕塑
臺灣四面環海,由於自然環境威脅(颱風、地震)與族群紛擾(械鬥、戰爭),使得人民經常面臨生命的威脅,於是民間信仰便成為生活中極重要的一環,因為宗教信仰,延續許多重要的傳統藝術。廟宇就此成為民間藝術重要的所在中心臺灣民間美術中重要的繪畫與雕塑等,向來多依附於寺廟建築上,傳統建築彩繪除了應用於廟宇外,也可見於早期臺灣的大戶人家建築,由於臺灣傳統建築多是木造結構,彩繪不僅有美化裝飾的功能,也具有保護建材的效用。建築彩繪通常以油彩與水墨兩種媒材表現,畫師須具備水墨素養與油彩技法,其中門神是重要的表現題材,最能展現畫師的手藝。
建築彩繪
傳統建築彩繪的「彩」與「繪」是不同的製作程序,「彩」是於建築裝飾構件外,或石灰牆的壁面上,進行上灰、塗料、打底等先行施工程序,專業術語稱為「地杖」。「繪」則是在地杖完成後的繪圖著色工程,也是畫師展現個人畫藝的重要部分。
壽翁、麻姑/約1925年/彩繪 木
190×240公分/屏東 佳冬 蕭宅第三落門扇門扇上彩繪壽翁與麻姑有幸福、長壽之寓意;此外,鹿與祿同音,鶴代表長壽,兩者寓意晉祿與長壽。除了美化與裝飾,更重要的是對平安幸福的追求。
臺灣第一位本土畫師,為清代中期的林覺(1796-1850),同時也是出色的花鳥與水墨畫家,時常應邀前往臺南各大寺廟繪製壁畫,被日人推崇為清代臺灣最傑出的壁畫家,可惜所作多件壁畫,經過寺廟整修後,已破壞殆盡。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郭新林(1898-1973)與陳玉峰(1900-1964),則是此時期的代表畫師,均有很傑出的表現。光復後,則是以臺南的潘麗水(1914-1995)表現最為突出,從事寺廟彩繪工作長達半世紀,也是近代臺灣寺廟繪畫上最負盛名的畫師。
郭新林/門神四大金剛(局部)/20世紀初
礦物彩 木
傳統門神彩繪被視為是寺廟彩繪工程中最重要的工程,一般匠師均不敢懈怠,門神彩繪的優劣也關係著畫師的繪畫地位,所以門神彩繪多是畫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四大金剛的臉部表情生動,造型相當誇張,但具有震懾人鬼的氣度。
陳玉峰
加冠門神(左)、晉爵門神(右)(局部)
1940年/礦物彩 木
屏東佳冬 戴祠民宗大門
陳玉峰水墨基底深厚,擅長人物畫,此作人物表情生動、鬍鬚飄逸自然。他的作品擺脫一般人對民俗畫師的印象,具有傳統文人藝術家的品味與優雅。
潘麗水
門神尉遲恭(左)、秦叔寶(右)(局部)
1977年/礦物彩 木/臺南 學甲慈濟宮
門神最精采的地方就是臉部的描寫,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人物畫是潘麗水最精湛的手藝,或許與他優秀的水墨畫素養有關。門神威武渾圓的臉龐,神態靈活、氣象非凡,是相當具代表的作品。可惜此作在民國92年已被重新彩繪,臺灣廟宇通常幾十年會翻修一次,往往將舊作全部重新彩繪,許多匠師的代表作品只能從相片追憶,相當可惜。
繪畫藝術也表現在其他生活器物上,其中與民眾最親近的莫過於碗盤,畫工以簡潔有力的筆法,將庶民的祈福心願畫入食具中,表現出傳統社會樂天的生活態度與對未來的期待,常用的吉祥圖案如雞,取「吉」的諧音,象徵興家吉利,「公雞」也有成家立業的象徵;「魚、蝦」表示年年有餘與三餐豐盛,蝦蟹因有殼甲,故取「科甲」的諧音,代表科甲及第;「蝴蝶、蝙蝠」亦是福氣的諧音;「松、竹、梅」代表文人高尚情操;「葡萄」象徵子孫綿延……等,有些則乾脆將祝福的文字直接寫入碗盤。另外,從碗盤上各種時代性的圖像與文化,也可以見證臺灣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與歷史政治的變遷。
碗盤中的繪畫藝術
傳統民間碗盤因為是大量生產的日常器具,大多是以簡略的筆法表現生活趣味,奔放大氣且具文人寫意氣質,這或許才是傳統民眾最親近的繪畫藝術。
在木刻版畫的發展上,臺灣雖然沒有出現如中國 楊柳青年畫或日本浮世繪的版畫那樣具代表性的作品類型,但在吉祥版畫、神符與金銀紙的版印表現上也有獨特的表現。
紙錢(天朝神佛)/清代/印 紙 木
23×9公分/臺中市立文化中心文英館藏
各種金銀紙由於代表的意思不同,而有不同的視覺圖像表現,也藉此展現了民間信仰的活力。民間印行紙錢,作為人與神靈之間溝通的貨幣,藉由燒紙錢的方式,祈求神靈保佑人世的平安順利。
臺灣民間精采的雕塑作品也與宗教關係密切,神像雕刻在宗教藝術的表現中相當重要,木雕神像尤其精彩。材料大多使用樟木,除了具有防蛀效果,硬度也適中,適合雕造。不同的神像,有其獨有的特徵、姿勢與持執器具,是一代傳一代的既有樣板,然而神情氣韻的表現便關係到匠師的技巧。
黃龜理(1903-1995)、林冠昌(生卒年不詳)等
天上聖母(媽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雕 漆 木/高180公分/雲林 麥寮拱範宮
以木材雕刻神像,可以呈現細緻的雕工,也較容易表現神韻。這尊6尺鎮殿媽祖金身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由於損壞嚴重、無法修復,而由藝師黃龜理以及林冠昌等人重刻。
除了木雕外,翻模的陶製神像也相當普遍,土地公、觀音、媽祖與關公等是常見的神像。
臺灣陶製神像
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至光復初/陶
高19-31公分/私人收藏
俗稱磚胎(燒)神像,這種當年以翻模燒製的量產神像,有些會加以彩繪,有些則塗上褐色釉藥,大體上較為素雅。一般尺寸介於10至30公分之間,由於印模量產價廉,一般是中下階層的民眾買回家供奉,有些背後會刻寫「臺南米街」、「北勢湖汪啟三」等字樣,但由於陶器易碎,故存世量愈來愈少,現在老磚燒精品神像已不易見到。
素燒土地公
土地公
觀音
關公
臺南米街
為早期米店聚集的地方,也是小吃店、紙品店、茶店、中藥店等傳統行業老店聚集的街道,是一般民眾上街採買生活用品的地方,現在這條街已改名為「新美街」,是府城人文鼎盛的老街道。
傳統木作建築可分為「大木」與「小木」,前者是指結構體的建造,而後者是指建築的雕刻、塑造等裝飾部分。小木的裝飾藝術主要表現於寺廟與豪宅的吊筒、托木、員光與窗花等。傳統木雕的表現方式有圓雕、浮雕、透雕與內枝外葉法,其中以「內枝外葉法」最複雜,也是匠師最精采之作。
吊筒
位於屋簷梁下懸垂在半空中的短柱,功能是將屋頂的重量分擔到柱子。裝飾上常雕成蓮花、白菜或懸吊的花籃,所以又稱「垂花」、「花籃」、「倒吊蓮花」。
員光
是簷廊短梁下兩柱之間所附加的橫長式的裝飾雕花板,用來保持梁柱交角的垂直。原名「彎躬」,與臺語「員光」同音而延用,其紋飾多以歷史故事為主,花鳥次之。
內枝外葉法
也就是較複雜的「透雕法」,例如:將「枝幹」等背景雕刻在最裏層,「樹葉」或「人物」等主角刻在外層,形成雕版內外雕像互相交疊。這種鏤空而多層次的雕法,可以表現出畫面的豐富內容與立體感。
托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木雕
雲林 麥寮拱範宮
托木位於梁與柱交界下方L形角落處,具有穩定直角結構與裝飾的功能,也稱為「插角」、「雀替」。雕刻的樣式有龍、鳳、花鳥、鰲魚等。這件鳳鳥轉身回眸具巧思與匠意,尾翼飄逸生動自然。
員光/木雕/臺北 大龍峒保安宮
此員光即是以「內枝外葉法」製成,是最複雜的鏤空雕,藝師在構圖時即作多層次的布局,通常第一層為主題,內容最豐富,第二、三層為背景。這種多層次的雕刻法可以營造出豐富的空間感。
臺灣近代重要的民間木雕家如黃龜理、李松林(1906-1998)等,都有相當傑出的表現,兩位均得到國家及社會的肯定,因此在1989年榮獲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的殊榮。
重要民族藝術藝師
教育部於民國74年11月13日訂定發布,民國86年7月30日修正《重要民族藝術藝師遴聘辦法》,並於民國78年與87年辦理兩屆,共遴選出13位百年來為臺灣傳統藝術創造奉獻的「重要民族藝術藝師」。名單如下:黃龜理(木雕)、李松林(木雕)、侯佑宗(鑼鼓樂)、李祥石(南管戲)、張德成(皮影戲)、李天祿(布袋戲)、王金鳳(北管)、孫毓芹(古琴)、陳火慶(漆藝)、黃海岱(布袋戲)、林再興(交趾陶)、黃塗山(竹編)與廖瓊枝(歌仔戲)。
傳統寺廟建築的石雕構件也很精彩,多表現於龍柱、石獅、石鼓、石壁……等裝飾物件。
石獅/清末/石雕/臺北 大龍峒保安宮
中國並沒有獅子,但是從漢代以來,寺廟前面開始出現石獅,可能源自中東文化,因古代匠人都是以狗當做樣本來雕刻石獅,所以歷代石獅的造型也多了一份趣味。由於石獅具有鎮煞去邪、保衛家園的功能,又是大門迎賓位置,所以相當注重其雕造的工藝,整體造型生動威武,肌肉、關節與獅爪表現出色。
塑造藝術在傳統寺廟建築的裝飾上也有極出色的表現,如交趾陶與剪黏藝術,多裝飾於屋頂與牆壁。
交趾陶藝術表現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的葉王(1826-1887),出生於嘉義民雄,臺南的佳里興震興宮、學甲慈濟宮等尚保存其數件作品。
交趾陶
最初稱為「交趾燒」,當時日本人以為它是產自中國的嶺南地區,於是就用「交趾燒」來稱呼,之後「交趾陶」成為臺灣對這種作品的稱呼,另外也有人稱它為「嘉義燒」,因為嘉義是臺灣交趾陶的主要發源地,有「交趾陶的故鄉」之稱。交趾陶起源於明末清初,清代道光以後,泉州、潮州的交趾陶匠師來臺發展,並且授徒薪傳,因此開始有本地的交趾陶匠師產生,其中第一位、也是最有名的匠師就是葉王,後世尊稱他為臺灣交趾陶之父,作品享譽國際。
葉王/憨番抬廟角/清同治年間/交趾陶
約60×40公分/臺南 佳里興震興宮
清代嘉義的葉獅是臺灣交趾陶藝術最具代表的藝師,因技術精湛而獲「師」之稱號,美名為「王師」,世人遂以葉王稱之。本件是葉王塑造最大的人物塑像,濃眉大眼、絡腮捲鬚、憨厚、身穿漢人服裝的胡人,成為臺灣「憨番」的經典樣式。
而剪黏藝術由於製造過程較交趾陶方便,裝飾於屋頂也較經得起風吹雨打,所以從清末至今仍延續使用。匠師先以石灰、石棉與黑糖水混合搗碎,然後塑造各種人物、動物造形,再以磁片黏貼於表層,近代則以彩色玻璃或專用各色磁片代替,使得整座廟宇顯得金碧輝煌。
剪黏
剪黏藝術誕生於中國漳州、潮州地區,200多年前,大批福建人遷徙來臺,許多從事剪黏的工匠也跟隨來臺,並落腳在鹿港、臺南一帶,臺灣史上最傑出的剪黏師傅為何金龍,民國17年自汕頭應聘來臺,留下許多五彩繽紛、燦爛奪目的作品。早期的廟宇屋頂與牆面的雕塑裝飾藝術多是以交趾陶或泥塑作品為主,但交趾陶造價高昂,泥塑作品又經不起風吹雨打,於是匠師們便結合這兩種材料的優點,改以灰泥塑造形體,再將剪裁好的陶瓷片黏在灰泥上,形成所謂的剪黏。
生動的剪黏藝術/清末
臺北 大龍峒保安宮
剪黏又叫「剪花」,為中國南方所特有的一種嵌鑲藝術。方便、快速、價廉使這種技法成為臺灣廟宇屋頂的表現代表。
傳統原住民族在雕刻藝術表現突出的有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和達悟族,尤其以排灣族與魯凱族嚴謹的階級制度與規範,造就了貴族家屋華麗的裝飾,祖先人頭像、全身祖靈像、蛇紋、動物紋等較為常見。頭目家屋的立柱又稱祖先柱,屋外廣場上的祖先柱大多以石雕表現;屋內則以巨大的木材雕造,一般以單面雕刻為主。
排灣族木雕飾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博物館展示區(見下頁圖)
從這幾片木雕飾板可以看出,排灣族雕刻師在繼承傳統宗教與族群文化樣式下,同時發展個人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木雕有些保持木材本色,有些塗上紅、白、黑等色彩,用色對比大膽。人類學者陳奇祿(1923-2014)認為排灣族頭目家屋的木構件雕刻有三大特點:平面性、裝飾性與填充式,填充式就是將板材雕滿圖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又要兼顧和諧性美感,雕刻師會以反覆、對稱、均衡的形式詮釋畫面以豐富圖像,此處重點不在於如何呈現立體的視覺形體,而是要去陳述圖像的意義。
排灣族木雕飾板
達悟族的拼板舟則是相當特別的族群美感呈現,無論是造形與色彩,都是原住民族群中最大型與突出的雕刻藝術代表。在船首與尾部轉彎處則以數個同心圓構成如同太陽的「船眼」,他們相信船是有生命的,在出海時也會認路。達悟族並以紅、白、黑三種色彩的色漆塗飾船身,當航行於海洋上時,顯得格外亮眼。
達悟族拼板舟下水典禮——拋船
達悟族的拼板舟或許可視為一件完美的雕刻品,無論造形或用色都相當特別,船身拼接精湛,整體造形優雅;頭尾兩端向上翹起,船身具流動感;上面則布滿幾何形紋、人像紋與家族標誌,具有強烈的族群特色。這種人像紋有著捲曲雙手及頭飾的造形,會反覆出現在船身,相當華麗。
問題討論
①藝術是源於生活中的感受,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你覺得民間繪畫雕塑與以往所熟知美術史上的名作有哪些差異?可就用途、服務對象、創造性等,探討它們的異同。
②傳統排灣族與魯凱族的人物造形圖騰相當獨特且多樣,他們將人物與蛇的形像簡化或變形成為一種全新的圖形,不同的部落皆有獨特的造形表現。請同學蒐集排灣族與魯凱族各種不同的人物造形圖騰,比較並分析其特色。
③達悟族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漁業是主要的生計。他們有一個傳統觀念:每年3至6月飛魚季節期間,除飛魚外,不得捕捉其他魚類。然而,近年這種傳統已被忽視,蘭嶼附近的海洋生態因濫捕而被嚴重破壞。2005年6月,政府為了保護達悟人的飛魚文化,規定每年3至6月蘭嶼海岸線外6海浬內的海域,禁止10噸以上漁船捕魚,也禁止使用流刺網、毒魚、炸魚等,結果蘭嶼附近的海洋生態逐漸恢復生機,令人領悟到達悟族的傳統符合環保概念,可以令海洋生物休養生息。
看到達悟族與海洋生態和平共存的例子,我們不禁要審視國人對於海洋生態的觀念是否正確?臺灣四面環海,可是這麼多年來,國人似乎沒有與海洋和平共處,海洋生態被嚴重破壞。為了臺灣未來,今後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海洋,並與之共存共榮?
四、美的繽紛世界
臺灣先民的傳統生活器物繽紛多彩,除了符合器具「用」的真諦,也表現「美」的感受。在圖案的裝飾上,以吉祥與祈福為主。
早期移民至臺灣的清代漢人延續中華文化傳統、宗教與美感,刺繡俗稱繡花,又名女紅,在過去多是女性的工作,作法為先在織品上描好圖樣,再按照圖形,以各種針法及彩線繡上圖案,刺繡的內容與紋飾多為祈求吉祥的花草、動物與文字等。傳統刺繡除了美麗多彩,更重要的是製作者的用心與表達祈福的心願,這是現代衣飾無法超越的內涵與美感。
麒麟送子肚兜/清代/布/寬52公分
私人收藏
傳統民間刺繡不僅形式多樣、色彩繽紛,製作的婦女挖空心思,創作出充滿祈求吉祥的衣飾文化。本件肚兜製作精美,作者繡上麒麟送子,祈求上天保佑得子,周圍則繡上吉祥蔓草花卉,暗示福報綿延。
傳統逢年過節或喜慶場合,民家通常會準備各種粿與糕餅等,用來祭祀與食用。製作粿與糕餅的印模俗稱「粿模」,通常是木製的,印模的圖案處處表現民眾對圓滿生活的追求。
位至三公大餅粿模/木刻/長43公分
私人收藏
當人們吃下印有吉祥祈福造形的粿與糕餅,似乎也達成幸福的願望。本件是屬於喜餅中大餅的餅模,中心刻寫「位至三公」,寓意新人能出人頭地。先民以簡單的文字與象徵符號,創造出寓意深遠的生活器具,對未來抱持無限的希望。
應用於宗教祭祀與廟會活動的器具相當豐富,無論繁複或樸實的裝飾,都誠懇地傳達虔誠的信仰,在早期移民社會,先民會隨身攜帶香火牌,小小的木牌代表對家鄉的思念與祈求上天的庇護。
天上聖母朱漆香火牌/清代/木雕
高5公分/私人收藏
香火牌早期多是木製,後面挖空小孔有蓋,內藏書寫之神符紙,一般佩戴身上,在早年社會是常見的隨身配件。光復初期香火牌漸漸採用錫製,近代則多採用小布袋或小金屬片。
原住民族的傳統物質文化也相當精采,排灣族有一種特有的古老大型多彩玻璃珠,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又稱為蜻蜓珠,由貴族所擁有,一代傳一代。
玻璃珠
玻璃珠是一種陶胎或玻璃材質的彩色珠子,世界上最古老的玻璃珠出土於埃及,製作年代為西元前3500年。排灣族多彩古玻璃珠屬於東南亞玻璃珠的形式,與婆羅州北部土著所擁有的玻璃珠相似。玻璃珠的來源可能是南洋地區透過與歐洲交易所得,再隨著排灣族的遷移而進入臺灣。日本統治臺灣時期,派了一些學者來臺從事高山部落的田野調查時,發現這些漂亮的珠子,一時不知如何稱呼,由於某些珠子上的圈形花紋,而聯想到蜻蜓的眼珠,所以將這一類的古玻璃珠稱為「蜻蜓珠」。古玻璃珠價錢昂貴,近代排灣族人已研發出新式玻璃珠製作技術,這種仿古的玻璃珠也有人稱為「近代玻璃珠」,由於價廉與色澤艷麗,受到部落族人與觀光客的喜愛。
排灣族的古玻璃珠
排灣族人稱玻璃珠為qata,是排灣族三寶之一,三寶分別是青銅刀、古陶壺、古玻璃珠,不僅是貴重的財寶,也具有社會、宗教與文化的某種象徵意涵。在傳統部落中,玻璃珠是頭目與貴族階級才能擁有,是世代相傳的傳家寶物,也是婚姻中的貴重聘禮與土地所有權的憑證。
排灣族人相信玻璃珠具有神聖的力量,能祈福與降禍,不同色彩與花紋的玻璃珠,各有獨特的名稱與意義,藉由神話故事賦予玻璃珠神聖的意義。例如:高貴漂亮之珠(Mulimulidan)象徵尊榮與富貴,是頭目身分的代表;孔雀之珠(Kurakuraw)象徵男女之間浪漫的愛情;太陽的眼淚(Lozegnagadaw)表示懷念和不捨之意;手腳之珠(Makazaigao)代表智慧與靈氣;眼睛之珠(Pumacamaca)具有看守保護防止被偷之意;土地之珠(Cadacadagan)是擁有土地之意。可見古玻璃珠在傳統排灣族社會的宗教意義與階級性指標,遠超過裝飾性的意義。
女子胸飾/19世紀/玻璃珠/96×12公分
中央研究院藏
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皆擁有配戴珠飾的習俗,其中排灣族所持有珠子顏色豐富且形態富於變化。對排灣族人而言,越古老的珠子越重要,所以擺放在項飾下擺中央處。他們習慣用奇數編列玻璃珠項鍊,兩邊對稱、由大而小、由粗而細的規則依序編排。這種大型多彩玻璃珠胸飾是屬於貴族所擁有,中間大顆多彩玻璃珠相當珍貴。
除了衣服飾品的裝飾外,紋面與紋身在原住民族傳統社會也具有族群意涵,如泰雅族男子紋面於前額、下額以象徵勇士,女子則由左右耳根到嘴部、面頰,代表貞潔、勤勞、能幹與善於織布等美德;魯凱族與排灣族的男子多在胸前和手臂紋身,女子則紋身於手背上,這兩族群認為只有貴族與英勇之人才有資格紋身。
太魯閣地區的泰雅族少女
紋面在原始部落是一種榮耀的象徵,它代表的是得到社會與部族的認同與尊重。在施作時,相當嚴謹,有很多限制,可見紋身與紋面在原住民族社會具有神聖且重要的意義。
在日常的木製器物加入雕刻圖紋是普遍存在於原住民族各族的習慣;北部族群的雕刻紋飾多是單純線刻幾何圖紋,例如:噶瑪蘭族,而南部的排灣族、魯凱族及東部的卑南族與達悟族則發展出豐富多元的雕刻藝術。有些器物的造形雕紋相當有趣,如:煙斗、木匙、連杯、木梳、針線板等小型的個人器具,在雕刻師的巧思下,於有限的範圍空間,創造繁複多樣的造形與紋飾,雖然所雕內容也是人紋、蛇紋、動物紋等傳統紋樣,但是給予雕刻師的發揮空間顯然相當大。
魯凱族人頭紋煙斗/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金屬 木/4.2×11.7×2.7公分/私人收藏
人頭紋是魯凱族與排灣族的雕刻器物中常出現的紋飾。本件雕刻素雅精美,匠師在人頭眼睛部分以金屬加薄貝片鑲釘,華麗亮眼,提升了器物實用、美觀的價值。
針線板/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木雕
7×11.4×1.5公分/私人收藏
針線板另一面附著蠟,用以潤滑織線,以利穿針。雕刻圖紋的針線板一般精美小巧,因為通常是屬於貴族的私人器物,工匠大多用心製作。百步蛇是排灣族貴族的專屬紋飾,相傳是排灣族人的祖先,因此相關圖紋大量出現在排灣族的木石雕刻、日常用品及服飾上。
除生活器物外,尚有其他特別的木雕器物,如:巫具箱(占卜箱)等精美的宗教器物,巫具箱就是給女巫作法時攜帶法器的小盒子,小盒子上接縫布塊。隨著教會進入部落,傳統信仰受到嚴重打擊,這種器具已經相當稀少。
排灣族巫具箱/清代/金屬 麻 木
11×13×5公分(不含網袋及繫帶)
私人收藏
由於巫具箱是宗教器具,雕紋也相當講究,並且嵌入夜光貝殼與銀釘,這種鏍鈿工藝在許多原住民族雕刻中可以看見,此外器身塗滿紅漆,加上夜光貝殼,相當精美華麗。器身刻有人頭紋,排灣族的人頭紋圖飾,大多以反覆排列、正反相對的方式呈現。
另外,武器的裝飾也是相當講究,如火藥筒、禮刀、木盾等,都有相當精美的表現。為了使雕刻物更加華麗與表現生命力,雕刻家也會以瓷片、白石、鈕扣、銅條、銀片、鋁片、錢幣及貝殼等,鑲嵌在器具的重要部位,這種表現方式使占卜箱更顯珍貴。
排灣族禮刀/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彩繪 金屬 瓷片 木/長66公分/私人收藏
禮刀於重要場合使用,代表身分與地位。本件禮刀的器身刻飾精美的浮雕與線雕圖紋,刀鞘雕刻一站一蹲的人像以配合刀鞘微彎的造形,鞘尾則為一蛇頭造形。
先民的生活智慧與美學,孕育在傳統藝術中,了解過去的傳統,才能思考當下的文化傳承,與未來的方向。
五、美的傳承與創新
臺北市的北門從清代至今,仍然矗立在今日車水馬龍的圓環上,建築本身雖失去原本功能,但北門的外觀已變成一種視覺符號與記憶,在喧囂中靜靜地向我們訴說過往,也讓我們能夠了解過去與邁向未來。
北門/臺北
在灰色水泥的都市叢林中,朱紅色的北門顯得亮眼,不合時宜的外形與鮮艷的色彩使北門成為都市的地標,不只是記憶的元素,也像是最前衛的大型都市公共藝術,帶給世人文創靈感與觀光效益。
藝術與文化的傳承需要延續,因為那是我們的根與民族脈絡,不過也非一成不變,轉換與創新是必要的。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雖然帶來現代化與日式文化,卻撼動不了臺灣人民的文化底蘊,例如:傳入臺灣的彩瓷面磚在臺灣老匠師的巧手下,轉換成為富含臺灣味的紅磚、洗石子結合彩瓷的老花磚古宅,直到今日還可以看到許多遺跡,在現代,則有設計師將老花磚結合桌椅、家具或建築外觀,創造新的產品。
老屋的花磚外牆
這種建築裝飾是殖民時代文化融合的體現,文化的演變通常是漸進融合,臺灣由於經歷多次的政治變遷與移民融合,造就今日多樣的文化並陳,也帶給我們更豐富的視覺饗宴。
過去的傳統藝術如同一座美感元素的資料庫,若能從傳統藝術表現中找尋美的感動,並擷取適合的造形與內涵,應用於現代藝術與設計創作,將使我們的視覺藝術更加豐富與親切。例如臺北101大樓的建築設計,在外觀融入了「節節高升」、「如意」與「錢財」等傳統意象。
現代服裝設計師也經常從傳統中尋找靈感,例如將原住民各族的傳統服裝特色融入設計中,從其中的色彩與圖騰找尋元素,轉換成流行服飾,創造具有原住民族風格的新美學。
湛賞文化藝術工作坊/素雅太魯閣
羽毛造型的短上衣搭配窄裙,白色來自太魯閣族傳統服飾的素雅色彩,手臂中段的繡花邊,是來自太魯閣族女性袖套的元素,整體呈現當代女性婉約的特質。
有些設計師則是轉換傳統工藝,將老元素融入於創作中,這樣的創作方式往往令觀眾感到新奇與親切,也啟發不少現代工藝的靈感與更豐富的視覺元素。
老東西不一定就是落伍與過時,只要我們用心去探索,也能發現新的感動。好好運用先人留下的文化資產,將會豐富我們的藝術眼界。
愛藺工坊/盤旋(今.草器)
承襲閩南傳統藺編帽蓆的製作工法,利用藺草材質的輕盈與親膚性,回歸自然的自在,鏤空的編織結合深色染布點綴,創作現代茶道杯盤的鋪面。
學習活動①
從傳統廟宇中找尋感動的元素
廟宇是臺灣民間藝術的精華所在,延續許多重要的傳統工藝,如廟會祭儀活動、雕刻彩繪工藝與傳統文化元素。請同學以廟宇為創作發想題材,找找看,哪些傳統工藝的視覺元素或故事內涵讓你心動?從這些傳統元素中作新的平面造形設計,並賦予其新意涵,再將此圖形創作立體文創品。
範例
範例
範例
學習活動②
臺灣味帆布筆袋設計彩繪
臺灣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多元的文化意象,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風貌。在你的生活經驗中,哪些人文風情、生態環境具有獨特的臺灣味,你覺得什麼東西最能代表臺灣?
範例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