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美術 資源版/第五章 尋本探源—中華文物與繪畫之美
普通高中/美術(一)資源版/第五章 探訪臺灣原住民族的原始藝術
職業學校/美術/第五章 尋本探源──中華文物與繪畫之美
普通高中/美術(三)/第五章 奇幻的視覺與心靈意象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五章 水墨畫的藝術光輝
普通高中/美術(一)資源版/第二章 繽紛多彩的繪畫世界
普通高中/美術(一)資源版/第六章 臺灣美術百年回顧
普通高中/美術(一)資源版/第四章 生活中的設計藝術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05 文化培養皿 社會與藝術的共好
學習目標
1. 經由觀察作品,能分析藝術產物的文化脈絡,思考在地與全球化特性。
2. 認識以議題創作的藝術家與其作品,啟發對人文與環境省思的表現方式。
3. 透過創作活動,展現對生活環境與社會文化的關懷。
〈大傑特島的星期日午後〉是法國藝術家秀拉對於19世紀城市生活的觀察與描繪,畫面中呈現了不同身分的人們正在從事各種休閒活動。
身處21世紀的我們也常能看到類似的情境,請注意公園裡有哪些人?他們在公園裡做什麼活動?
從此圖面中特寫一個或多個公園內的人物,猜想他們是誰?
他們正在做什麼?
他們曾經歷了哪些人生故事?
看見問題的藝術——環境現象的觀察
從社區出發,除了前述的公園之外,你是否還觀察到假日時的公車、大眾運輸車站、鐵路車站、觀光景點,跟平日有什麼不一樣?在假日,除了往來的旅客,還會見到一群群的年輕男女圍坐,以印尼語、越南語、菲律賓語或泰語等開心交談著。這些開放的公共場所皆是適合練習觀察多元文化的場域,在這裡可從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受認識真實而多元的生活型態,也可以看到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呈現出迥異的姿態和面容。
英語諺語——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是用來隱喻某件雖然明顯卻被集體視而不見、不做討論的事情,或是一種對於某些明顯的問題不敢提出異議的集體迷思。
如美國藝術家杜安.韓森(Duane Hanson, 1925-1996)看見了中產階級與工人在生活中經歷的殘酷現實,將日常生活中不被人們關注的小人物,以玻璃纖維複製真人大小的尺寸,穿上真實的服裝並於周邊配置工作用具,將作品放置在美術館內顯而易見的位置,引發觀者的注意、觀察,探討藝術家透過作品想呈現的生活議題。
韓森/昆妮Ⅱ/1988年
玻璃纖維 聚酯布料 現成物/真人尺寸
德國 布林達收藏博物館展出
這個看似真人的作品身上掛有名牌,牌子上的名字(Queenie)意指皇家貴婦、統治者,藝術家透過作品名稱與視覺上的反差,提供觀者省思的空間。
20世紀以前的藝術家,創作經常取決於自己慣用的媒材,例如:油畫、水彩、水墨、石雕、木雕等,決定媒材之後,才透過繪畫或雕塑的方式表達畫面的主題內容。受到杜象提出「現成物即藝術品」的概念影響,一些藝術家開始反轉創作順序為「先有概念,再選擇表現概念的媒材」,媒材的選項也不再限於繪畫或雕塑,而是藝術家所認定的創作物件,即使是生活中的一個小便斗也可以。受杜象作品影響的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則是選擇將馬桶以18K黃金為材料製成,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洗手間「展出」,並供觀眾排隊使用。除了是向杜象致敬之外,另一方面也是想讓民眾體驗這個超奢華的作品,感受富人與一般人之間的生活差距。
卡特蘭/美國/2016年/18K 黃金馬桶
馬桶尺寸/紐約 古根漢美術館展出
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為紐約 古根漢美術館創作這件作品,一方面為了致敬杜象於1917年創作的〈噴泉〉,另一方面是想讓參觀民眾使用並感受一般人與富豪之間的貧富差距。
杜象改變藝術家對創作媒材的認定,卡特蘭讓使用者思考社會上貧富差距的問題,而韓森提醒大眾即使是一個清潔工也應該擁有被尊重的權利。
請觀看由非營利組織One-Forty(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所舉辦的全臺灣移工攝影徵選作品及文字敘述,提出你對作品的省思。
麗茲卡.阿蒂雅.普拉維塔.莎麗
(Rizka Aditya Pravita Sari)
廁所是我休息的地方/2019年/攝影
這是One-Forty舉辦臺灣移工攝影徵選的作品,創作者寫著:「可能對很多人來說,廁所是個不乾淨的地方,但對像我這樣的移工來說,廁所是一個可以真正休息的地方。也正是因為這個被認為是很骯髒的工作,我可以賺錢幫助我的家人、支付自己的大學學費。」
多元文化的詮釋——藝術角度的切入
臺灣是個海島,千年來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同族群的人移民至此,歷經多次大規模住民變遷,因此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族群、宗教、語言,而不同的地區甚至不同的性別和年齡層等也發展出多元的族群文化。
從最早移民並定居於此的南島語系原住民族、閩南、客家地區漢人移入開墾、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政策移民、二戰後中國移民、跨國通婚的新住民及海外移工等也輾轉遷移而來,如今在21世紀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的祖先即使來自四方,都同樣地受到這塊土地的滋養而成長茁壯,多元文化不僅是臺灣的特色,同時也是藝術家創作靈感的來源。
織布是傳統原住民族婦女必備的技能,代表傳統文化的美德。泰雅族藝術家安力.給怒(賴安淋, 1958-)運用彩虹象徵泰雅族的古老傳說進行編織創作,作品中間斷裂的部分象徵族群文化在歷史變遷中斷裂的危機。
臺灣原住民族|傳承的信仰與文化
安力.給怒/斷箭2015/2012年
油彩 畫布 麻線 木
110×567公分(含30公分畫距)
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主要運用傳統麻線為媒材,以織布的方式完成作品。
17世紀時,臺灣曾是西方國家大航海時代的據點之一,荷蘭人與鄭成功政權相繼傳入建築樣式、宗教信仰、文字紀錄等。藝術家楊茂林(1953-)從歷史角度探索臺灣的由來,以大航海時代開發臺灣的兩位重要人物——荷蘭總督科尼利斯.雷爾生(Cornelis Reyersen, ?-1625)及鄭成功(1624-1662)肖像並置,刻劃出臺灣不斷被外來者統治的無奈命運,也突顯臺灣認同的錯亂與斷裂。
大航海時期|傳入西方宗教
楊茂林/熱蘭遮紀事L9301/1993年
油彩 壓克力顏料 畫布/112.5×194公分
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荷蘭曾經占領臺灣以發展東亞貿易,開啟了臺灣往後400年複雜的殖民歷史與多重的文化混血,最後遭鄭成功驅離,藝術家以作品來呼應過去的時代。
而曾經留學美國後回到臺灣創作的藝術家林明弘(1964-)以最貼近生活記憶、傳統市集中常見的客家花布圖樣來創作,用簡單的方式讓觀眾進入作品,將花布文化推向國際,更讓臺灣新一代的年輕人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家鄉的文化。
明清時期帶入|閩南、客家等漢人文化
林明弘/無法無天/2000年/裝置藝術
192坪/2000年臺北雙年展
2000年臺北雙年展於臺北市立美術館一樓大廳地板展出,成功的讓臺灣客家花布圖像進入國際藝術場域。
臺灣當代民眾的消費習慣和審美觀,在洪易(1970-)的作品中便是以動物代表各年齡層的臺灣人民,以卡通人物代表周遭的外來文化正悄悄地影響著日常生活,藝術家試圖透過作品引發大家對外來文化侵略本土的省思。
洪易/十二生肖/2001年/塑鋼 彩繪
92×102×215公分/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藉由誇張的顏色與造形,展現繽紛熱鬧的臺灣民間意象,而作品上方站立的凱蒂貓(Hello Kitty)、鹹蛋超人、哆啦A夢等卡通人物,象徵外來文化的入侵。
面對種種無法再現的歷史時,不同的藝術家會選擇不同的敘事方法來轉化這遙遠的距離,成為屬於自己的現實。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透過教育、藝文活動及政策推行,將東洋及西洋文化注入臺灣。仔細觀察我們的生活周遭,可以在公共建築的樣式、日常用語、飲食文化中發現當時帶來的影響。許家維(1983-)邀請曾受日本教育的祖母,以日文敘述關於和平島記憶的故事。和平島的造船廠曾是日本政府境內最南端的軍事造船廠,同一地點在光復後卻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關鍵位置,以同一地點在兩段不同政治時空背景下的歷史故事,讓觀眾遊走於真實地點、祖母記憶和夢境之中。藝術家以「影像」作為創作媒材,用微觀的視角重新探索個人生命及地方生活。
日本殖民統治注入東洋以及西洋文化
許家維/和平島故事(影像截圖)
2008年/彩色有聲單頻道錄像
12分40秒/臺中 國立台灣美術館藏
藝術家將不同元素的真實造船廠場景、祖母的對白、電子音樂、雕花圖樣,利用多重敘事手法,透過錄像裝置和觀眾建立一個複雜的閱讀關係。
1950年之後,國民政府及百萬大陸軍民遷臺,將來自中國不同地域的飲食、社交生活、方言、藝術品味、建築風格、休閒娛樂等文化帶入臺灣。長期以身分認同議題創作的梅丁衍(1954-),在展場中陳設自己少年時期琳瑯滿目的日常生活收藏品,食、衣、住、行等各類早期物品高達數百件,令人宛如走入臺灣的時光隧道。藝術家透過視覺藝術的語言,藉由物件裝置呈現臺灣自1950年至1990年間的美學觀念與集體記憶。
國民政府撤退帶來中國各省不同文化
梅丁衍/少年台灣/2019年/物件裝置
尺寸隨場地布置/藝術家自藏
藝術家主張「展示本身就是創作」,也笑稱這是一件創作了30年的作品,以此大膽提出「我的存在」與「我是誰?」的複雜問題。
1951至1965年,臺灣接受美軍援助的物資,例如麵粉,改變了臺灣人的飲食習慣。因戰爭帶來的影響,逐漸擴及生活與文化等各層面。1980年之後,交通運輸與通訊技術的進步,啟動了世界各地經濟、社會、文化的跨國連結,產生「全球化」的現象。藝術家洪東祿(1968-)以電玩、卡通人物為主角的燈箱式作品對此現象進行反思,作品混合了日本、美國、歐洲等不同文化的視覺元素,留給觀眾無限的困惑,戲謔當時的審美觀與消費文化,隱喻全球化之下本土所面臨的創作困境。
戰後美國援助引入歐美文化
洪東祿/美少女戰士/1998年
透明片 壓克力片 燈箱 馬達
180×12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運用90年代最受歡迎的卡通之一——有著金髮藍眼的美少女戰士,站在模糊的中世紀宗教繪畫前,使觀眾對於文化產生困惑交錯感。
蘇育賢(1982-)則是藉由臺灣在地傳統喪葬儀式中的紙紮文化,運用錄像、裝置結合民間傳統工藝,以視覺為基點,用說故事的方式悠遊於紀錄、表演與電影間,投射臺灣歷史的演進與現況。
蘇育賢/花山牆(影像截圖)/2013年
彩色有聲錄像/20分7秒
第12屆台新藝術獎大展
「山牆」在清代建築中有承重、防火等功能,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引進西式洋樓,山牆逐漸變成裝飾用途,就像紙紮文化早已失去傳統工法,徒具熱鬧形式。影片中金童玉女舉著「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迎歸樂國家」,隱喻對生命、國家認同的想望與迷惘。
透過藝術家的創作,我們可以回溯在臺灣這座小島所呈現的多元族群與文化,以及島嶼的身分及地域、社會系統、殖民歷史、西方影響及願景等,同時理解藝術家如何運用各種媒材與表現方式,將多元的文化底蘊轉而成為藝術創作的能量。
新移民與移工的東南亞文化
1990年以來,開放外籍婚姻與移工已歷時30餘年,你是否察覺來自東南亞文化的餐廳飲食、服裝造型、溝通語言等,也漸漸融入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對生活周遭的這些異國文化,有多少尊重、理解與認同呢?
透過創作,我們發現;
透過觀看,我們思考。
於是看見生活中的大象。
社會關懷的同理——社會藝術的反思
臺灣雖然只是廣大世界中的小小島嶼,「移動」在這片土地上卻不曾停歇。這些「移動的人」有著屬於他們的故事,而故事背後也可能承載著一段臺灣人的共同記憶,呈現臺灣社會文化與風情下的獨有風貌。
1980年代以來,臺灣經歷工業經濟的快速成長、政治上的解嚴、引進勞動人口,留學歸國的藝術家帶回媒體、裝置、環境的創作概念。藝術的創作逐漸跳脫過去傳統美學或鄉土表現的框架,關注的議題不僅限於自身的文化脈絡,也關注社會上被漠視的人、事、物。透過作品使歷史、政治、社會,到性別、族群、環境、生命等「議題」得以被大眾「看見」。對於社會中處於相對弱勢的族群,藝術家透過不同的創作手法,以同理、關懷的角度引起觀者的省思。
弱勢女工及勞工
加工廠是臺灣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經濟發展標的,當時電器、紡織、塑膠等輕工業快速成長,生產線上的工作場景是許多人的共同記憶,然而隨著時空變遷,曾為此付出的人物逐漸被遺忘。藝術家林純如(1964-)透過實地探訪生產線的女工,感受在生產線上如機器般工作的氛圍,而回想起自己在生產過程的痛苦經驗,作品以紡織業女工的故事進行裝置藝術創作,藉此探討看似蓬勃發展的成衣工業背後的血汗。
林純如/生產/1997年/綜合媒材
500×500×300 公分
以工廠的生產線,暗諷過度強調女性生產能力的社會文化。
陳界仁(1960-)則是直接聚焦臺灣加工業,從60年代逐漸興盛,到90年代因資本移轉後勞動者的處境與命運。藝術家邀請失業女工重回廢棄7年的原工廠內「工作」,並穿插早期宣傳臺灣工業繁榮景況的黑白紀錄片,以回憶、事件、生活細節來連結當下與過去的關係。透過無聲的錄像藝術,表述在地勞動者因資方為追求廉價勞力而被遺棄的故事縮影,從批判思考的角度討論臺灣當代社會問題,省思在全球化下產業外移後失業勞工的處境。
陳界仁/加工廠(影像截圖)/2003年
彩色無聲單頻道錄像/31分9秒
呈現臺灣在經濟起飛時,被時代遺忘的加工廠女工。
而饒加恩(1976-)以類紀錄片的形式,拍攝由印尼、菲律賓、泰國及越南所引進的短期勞工,讓離鄉者述說自己惡夢裡的思鄉與憂慮。作品裝置以三個螢幕並置同時播放影片,畫面呈現他們在同一時刻穿梭於現實與夢魘之間,藉此提醒觀者或許所謂的「之間」並不存在,對於這些離鄉工作的勞工而言,現實即夢魘。
饒加恩/REM Sleep/2011年
三頻道錄像/63分42秒
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上:REM Sleep指醫學上的「快速動眼期睡眠」,多數人在睡醒後憶起的夢都是此階段發生的。藝術家以REM Sleep為名,挪用紀錄片的手法記錄外籍移工睡夢中及清醒後敘述的夢境。
下:將拍攝外籍移工的影片集結,以並排的三個大螢幕循環播放。環繞出現的影像串聯式的向觀者訴說夢境,而這些夢境也可能是現實生活所遇到的困境與問題。
盧昱瑞(1978-)的創作關注漁業勞工,加入遠洋漁船深度了解與記錄勞工生活,歷經40天的航程拍攝工作實況紀錄片,嘗試透過作品讓生活在陸地上的人們看見海上勞動者的辛勞,並引導觀者思考在享受平價美味海鮮的同時,體會捕撈漁獲的歷程是何等艱辛,人們對海洋資源的欲望是否已超出維持海洋生態平衡的範圍。
盧昱瑞/水路——遠洋紀行/2017年
紀錄片/120分鐘
每年12月到隔年1月,有近一百艘魷釣船從高雄前鎮出發前往大西洋漁場作業,捕釣常見的阿根廷魷魚,這段耗時35至40天的航程,船員們稱之為「水路」。作品記錄60名來自東南亞各國船員的遠洋討海歷程。
離開部落的原住民族
如果可以選擇在家鄉工作,誰會願意離開部落?由林琳、黃錦城(1969-)兩位藝術家所組成的團體——「巴卡芙萊」(Pakavulay),卑南族語為「使事物變得美好」之意,長期關注原住民族喪失族語、傳統領域被剝奪、資源不對等的議題。作品常以現成物、自然素材與部落口傳神話意象之結合、對應,企圖對社會現狀提出批判與對話,找回文化話語權。作品〈靈魂歸屬地〉敘述著都市中的原住民族與移工縮影,也象徵臺東卑南鄉下賓朗部落族人身後的靈魂歸屬地——賓朗四格山。
巴卡芙萊/靈魂歸屬地/2018-2019年
紅藜 藤蔓 竹枝 鐵/180×160×250公分
以立撐於鷹架上的心臟、血管意象,呈現穿梭於都市大樓鷹架上工作的原住民族與移工縮影。
從外人到家人的新住民
隨著臺灣經濟發展及全球化的趨勢下,政府陸續推動「南向政策」、開放跨國婚姻,除了加強對東南亞國家的投資外,也從泰國、越南、菲律賓及印尼引進短期移工和家庭看護,以降低臺灣製造業的生產成本,並彌補臺灣社會結構失衡的狀態。近年來,移工人數已增至近71萬,另外尚有54萬的新住民、50多萬的新二代。在臺灣生活的外籍新娘日漸成為藝術家關注的族群,那麼你我又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呢?
2004年,侯淑姿(1962-)因工作南下高雄,走進鄉間發現到處都可以看到越南「新娘」招牌,便開始訪談外籍配偶,了解他們因為語言不通、文化隔閡而產生的種種問題,這樣的歷程改變了她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也發現自己對鄰近國家的了解是如此不足。
侯淑姿
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侯淑姿個展
2005-2009年/攝影數位輸出 物件裝置
尺寸隨場地布置
藝術家用大幅「彩色照片」來展現外配姊妹們,以彩色來表現外配真實生活的樣子;另一張則經過色調處理,並放上從深度訪談擷取而來的內心獨白。
阮金紅(1980-),21歲從越南嫁來臺灣,8年後她勇敢結束與前夫的痛苦婚姻,在失婚之後接觸並學習紀錄片的拍攝。《失婚記》便是阮金紅首部以新移民角度來詮釋異國婚姻的作品,由於與被攝者擁有相似的身分與遭遇,所呈現出的情感更加真摯動人。片中描述四位新移民來臺灣追求幸福,卻在失婚的那一刻瞬間破滅,內容探討失婚後的新移民女性因國籍身分的尷尬、生活的困頓,以及養育小孩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在作品發表後,阮金紅持續以「新移民。移工。新二代。」為主題創作紀錄片,以自身的觀點企圖挑戰,甚至翻轉一般人對於「新住民等於弱勢者」的既有印象。
阮金紅/失婚記/2012年/紀錄片
68分鐘
阮金紅在蔡崇隆(1964-)導演的支持下,完成記錄新移民姊妹的故事。她走出過往陰影,勇敢找到了自己的聲音,如今的她自信而獨立,自由且美麗。
也許藝術無法解決問題,但卻可以揭露問題。從婚姻關係看社會,如果同住在島嶼的一群人,因為對他人的文化不理解而造成誤會、對立,那麼社會的發展就無法欣欣向榮,透過藝術家的訪談、紀錄與作品展示,便能間接認識地區的歷史與文化,並能互相理解、關懷與尊重,這塊土地才能成為多元族群、和諧共好的心靈居所。
離開家鄉的東南亞移工
如果有機會,你會願意離開家鄉,離開家人、朋友或小孩,到外地工作和生活嗎?
在臺灣,約有60萬個東南亞人遠從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到我們家裡照顧爺爺奶奶,或是在工廠、工地裡做比較粗重的工作,他們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移工」、「外勞」。當我們撕下「外勞」的標籤,看見這群人背後的生命故事,你會發現其實他們都是懷著一個夢想而來的。
像是來自菲律賓的馬克.萊斯特.雷耶斯(Mark Lester Reyes, 1989-),高中時期主修視覺設計,期待有天能成為藝術家。父親去世後他來到臺灣工作,在選美比賽中利用回收物製作禮服,得到很好的評價。他也試著連結自己在臺灣和菲律賓的經歷,以家鄉的節慶為靈感,親手縫製禮服,訴說家鄉的故事。
雷耶斯製作禮服的過程
臺灣自開放引進外籍移工後,這30年來明顯可見有越來越多的東南亞臉孔。而東南亞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經歷多次的移民人口遷徙、異國殖民,在語言、文化、族群、政治、宗教上都呈現多元競合的狀態,對於這個狀態下的人民來說,爭取自由、人權便成為日常。印尼籍華裔藝術家胡丰文(FX Harsono, 1949-),將過去排華運動中的經歷,如不得使用漢字、禁止慶祝中國傳統節日、被迫改用印尼姓及可怕的屠殺事件等,以〈骨墓紀念碑〉呈現逐漸被遺忘且倖存者不願多談的歷史記憶。
胡丰文/骨墓紀念碑/2011年
木盒 電子蠟燭燈 照片/270×270×210公分
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
從2010年起研究父親留下來的攝影作品檔案,探索1947至1949年印尼排華運動,創作而成。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如果你還沒看見「房間裡的大象」,那麼這半閉著眼睛、重達四噸的人造大象,透過裝置掛在天花板下方漂浮著,在不斷變化色彩的燈光下,便很難不注意到它的存在(見下頁圖)。作品除了引人注意之外,也讓觀者不禁思考:大象這樣被吊著痛苦嗎?代表勇氣的大象,為什麼死氣沉沉?大象為什麼是處在神祕的空間中,而不是在大自然裡?藝術家藉此隱喻東南亞歷史和文化的複雜處境。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1970-)、賽勒斯(Chai Siris, 1983-)
太陽雨/2017年/裝置藝術
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
大象為泰國神聖的象徵,如今成為觀光、招攬遊客的生財工具,藝術家藉由作品帶領觀眾重新思考自我處境及定位。
近百年來,這些跨越國界的流動,盤根錯節地伏流在臺灣社會脈絡下,提醒著我們在思考移工和新住民問題時,不能忘記其實匯聚在這座島嶼上的許多人,都曾擁有兩個故鄉;也因為如此,臺灣比任何地方都更有機會創造和諧包容的空間。當臺灣力求放眼世界,關心以巴衝突、法國恐攻、歐洲難民潮的同時,何不回頭凝望島上的移工朋友們?
一個國家對待「異鄉人」的方式,也反映出自身文化的進步。在全球化下流動成為常態,人們跨越城鄉,甚至國界以獲取更好的生活,無論是從鄉村到城市工作的「外漂族」、到鄰近國家當「臺幹」的青年,或大批離鄉打拼來臺的移工,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身處多元環境的我們,是否能營造一個充滿同理心的社會,可以彼此理解、互相學習且共同生存呢?
藝術發聲的感動——當代藝術的創作
形式媒材
當代藝術在20世紀中葉以後,呈現多元且複合的發展樣貌,特別是自達達主義杜象提出「現成物」概念之後,啟發藝術家用不同的觀點看待生活用品,並賦予全新的意義。除了〈噴泉〉外,〈巴黎的空氣〉也是杜象的代表作品之一,促使大家重新質疑藝術的範圍和限制,開啟了更多元的思考面向。
杜象/巴黎的空氣/1919年
50毫升玻璃瓶/13.3×6.4公分
美國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巴黎的空氣〉是件看不見、嗅不著、摸不到的「非物質性」藝術之作,表現思想、觀念與行為過程的意義勝於成品本身。
下列四件作品利用不同的形式媒材與媒體,探討「移動的人」所面臨的困境。移動的主體可以小至個人,也可以大到整個家族、族群。移動的原因可以分為兩種層面,其一是為了求學、工作、婚姻、政治壓迫的「移民」,或是由於戰亂、氣候災難、恐怖攻擊而成了「難民」等地理上的移動;其二是因為生活、身分轉換而產生內在思維轉變的移動。
裝置藝術 Installation Art
艾未未(1957-)/艾未未:自助洗衣店/2016年/衣 鞋 照片 文件/尺寸隨場地布置
紐約 Deitch Projects 藝廊展出(見下頁圖)
位於希臘與馬其頓共和國邊境的小城鎮伊多梅尼,是來自敘利亞、伊拉克及阿富汗難民聚集的大本營,2016年5月希臘政府強制關閉營地,約有1萬個難民因被迫匆忙撤離而留下大量衣物。此展覽收集了其中2千多件難民的衣物鞋履並分門別類排列,展場牆面布滿艾未未在難民營生活的觀察記錄照片,地板上鋪有他一則則關於難民創作的社群媒體報導,以及透過通訊軟體與難民的對話紀錄,展場空間寫實地呈現難民的心酸點滴。
艾未未:自助洗衣店
艾未未:自助洗衣店
錄像藝術 Video Art
楊順發(1964-)/台灣水沒——保國護土篇/2017年/藝術微噴於無酸相紙 彩色有聲單頻道錄像 石頭/相片53×44×5公分三張、53×40×5公分三張;錄像:2分37秒;石頭:108個,每個約26×18×8公分,含個人照相片/高雄市立美術館藏(見下頁圖)
以攝影記錄雲、嘉、南地區地層嚴重下陷的現象,一座座設施、磚房孤立在水中,沉靜的風景見證著環境災難,並以錄像及相片的形式展出。相片改採古典水墨畫常見的橢圓形呈現,「水墨」與「水沒」恰巧諧音,作品中的海天一氣和水墨畫中的留白相呼應。「台灣水沒」的讀音近似閩南語「臺灣美嗎」,提供了另一層面的反思。人類活動伴隨天災讓環境承受不可復返的巨變,建物被大海吞噬淹沒,隱含面對自然的反撲,人只能遷移離開此地,成為災害下的家園遺像。
台灣水沒——保國護土篇
台灣水沒——保國護土篇
觀念藝術 Conceptual Art
徐冰(1955-)/何處惹塵埃/2004年/911粉塵 文字 鷹架 影像紀錄/尺寸依場地而定
威爾斯 加的夫國家博物館展出(見下頁圖)
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世貿中心遭受恐怖攻擊,藝術家親眼目睹雙塔倒下的那一刻,強烈感受到人類需要思考信仰、族群的共存與相互尊重。藝術家將在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粉塵吹到展廳中,經過24小時的落定後,展廳地面上灰白色的粉塵呈現出兩行禪宗六祖慧能的詩:「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 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塵埃是一種最基本、最恆定的物質狀態,不能再有所改變。藝術家希望透過作品讓人意識到政治關係的失衡、對自然形態的違背會讓類似的事件一觸即發。
何處惹塵埃
何處惹塵埃
何處惹塵埃
行為藝術 Performance Art
姚瑞中(1969-)/本土佔領行動-荷蘭佔領時代1624~1662(登陸地點-安平古堡)
1994年/行為攝影裝置類/150×100公分
臺北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展出(見下頁圖)
以照片、馬桶、狗籠、船、砲管、藍光等媒材裝置整個展館。最具話題性的是藝術家透過行為藝術方式,在象徵荷蘭、西班牙、明鄭、清、日本、國民政府六個統治者的登陸地點,拍下自己裸體尿尿的照片,宣稱自己已經「占領臺灣」,最後結合攝影及空間裝置方式布展,以此對臺灣「本土化運動」進行批判與反思。
本土佔領行動-荷蘭佔領時代1624~1662
(登陸地點-安平古堡)
本土佔領行動-荷蘭佔領時代1624~1662
(登陸地點-安平古堡)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透過不同「媒材的選擇」,呈現出來的「表現形式」也就各有不同,不論是從家中的馬桶、一件衣服、一雙鞋,甚至到地上的灰塵,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媒材。
議題關注
自18世紀工業革命之後,攝影術的發明及色彩學的發展,使得藝術家思考新的藝術表現方式,印象派(Impressionism)即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以科學的觀念作畫,追求光和色的變化,描繪在戶外所捕捉的自然景色,反對藝術學院僵化,例如神話故事、宗教圖像、歷史或古希臘羅馬經典等繪畫題材,藝術逐漸轉變為對常民生活的紀錄,例如街景、走路、聚會、看表演等,爾後又經歷歐美後現代、後殖民、全球化、數位化的風潮,生活當下一切的人、事、物透過多元的訊息管道傳達,藝術家成為「社會議題」重要的傳聲筒。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煎餅磨坊的舞會/1876年/油彩 畫布
131.5×176.5公分/巴黎 奧塞美術館藏
使用細小、明亮和多彩的筆觸,展現戶外光影與色彩的變化,描繪出巴黎 蒙馬特地區藝術家與友人生活中的喧嘩景象和歡愉氣息。
不論是日常所見、自我與國族的認同、社會政治經濟人權、生態環保或是國際發生的事件,都能成為藝術家創作關注的議題。創作的目的不只是自然人文的記錄與再現,而是藝術家運用各種物件或媒體串聯組合,表達對議題的詮釋,透過作品讓大眾體驗、感受,並對議題有所省思及迴響,可以看到當代藝術創作有著豐富又多變的樣貌,也與整體的社會脈動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國族認同 National Identity
張立人(1983-)/戰鬥之城——場景/2010-2017年/立體模型/760×810×260公分
張立人/戰鬥之城EP1——臺灣之光(影像截圖)/2010-2017年/彩色有聲單頻道錄像
26分22秒(見下頁圖)
張立人的作品場景製作展現臺灣在地的生活風格與視覺意象,影片的風格模仿早期「老三臺」的電視記憶,以SNG形式報導反映時事的荒謬事件,帶領觀眾重新參與。故事劇情的發展映射臺灣國家身分的困境及欲望,呈現國家主權面臨的難題。
戰鬥之城——場景
戰鬥之城EP1——臺灣之光(影像截圖)
移民人權 Immigration Rights
袁廣鳴/異鄉人(影像截圖)/2018年/單頻道錄像/6分24秒(見下頁圖)
袁廣鳴第一次使用平移的運動方式,利用火車進站時的行進軌跡,憑藉高速攝影機和一束手電筒強光完成了《異鄉人》這件作品。從車內視角窺看月臺上等待火車的旅人,聚焦一群異鄉打工者的表情,就像真實演員的臉部慢動作特寫,茫然、疲憊、疑惑的表情都被瞬間凝結,充滿一種游離與飄忽的忐忑情緒。
異鄉人(影像截圖)
異鄉人(影像截圖)
地球環境 Earth Environment
張碩尹(1982-)/溪山清遠/2018年/裝置藝術/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8年臺北雙年展(見下頁圖)
此作品的製作過程包括蒐集臺北市不同地點的空汙,再將空氣中的懸浮微粒製成墨汁,同時以影像記錄呈現蒐集過程。藝術家也邀請氣喘患者參與工作坊,在藝術治療師的帶領下,以此墨汁進行繪畫性表達。屏風畫作也隨著展期的開展,從藝術家呼應夏珪(約1194-1225)畫作的純淨山水景觀,逐漸替換為大眾參與者的作品。透過這件參與式創作,藝術家想突顯經濟生產、政府政策影響下所形塑人與環境的關係。
溪山清遠
溪山清遠
災難事件 Disaster
岩崎貴宏(Takahiro Iwasaki, 1975-)/混沌之外(崩塌)/2019年
毛巾 棉花棒 牙刷 刷子 海綿等/臺北 忠泰美術館展出
(見下頁圖,作品從影片10'02"開始介紹)
岩崎貴宏的創作背景和出生地廣島,皆與經歷原子彈爆炸後重生的歷史緊密相連。藝術家不斷反思城市的脆弱和變遷,利用日常生活物品組構成細緻、迷你的城市景色,邀請觀眾以不同視角觀察生活中的事物。
2011年福島發生核災後,所有人必須撤離至半徑20公里以外的區域。藝術家以創作重現當時的畫面,以毛巾、牙刷、刷子和海綿等清潔用品為素材,呼應當地核汙染之後所必須進行的「除染」清潔,使用黑色清潔用品構成作品,給人與清潔概念反差的感受。作品下方以黑色垃圾袋表現被原油汙染的海洋,反映不安的心理狀態。
混沌之外(崩塌)
混沌之外(崩塌)
藝術家專欄
2013年,臺灣青年羅懿君(1985-)受邀於日本橫濱BankART Studio NYK駐村,駐村期間他不斷向餐廳回收他們拋棄的香蕉皮。他將香蕉皮風乾整平作為創作媒材,以拼貼的形式從事藝術創作。香蕉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農產品,也是出口日本最大宗的水果,雖然後來逐漸被菲律賓取代,但香蕉依然是日本與臺灣相當重要的連結。回臺之後,羅懿君持續以日曬香蕉皮講述許多不同的人事際遇與故事。
羅懿君有感於來臺的移工在新環境需要面對許多挑戰,而香蕉是以往東南亞地區常見的貿易品,以此作為媒材也呼應了飄洋過海來臺的移工。羅懿君於假日時會到公園以肖像畫來交換移工們的故事,將這些人、事集結,2018年開展的「海之味」便是以風乾香蕉皮作品、人像速寫與文字記錄三大主軸,展現藝術家對於現代社會景況的人文關懷。
羅懿君/海之味/2018年/風乾的香蕉皮 生漆/尺寸依場地而定/臺北 日動畫廊展出
(見下頁圖)
藉由贈送香蕉、畫肖像畫打開與移工的對話,深入了解他們來臺背後的故事,並將聽到的故事以文字記錄來整理,例如:來臺灣面臨適應、受限問題,或女性移工與家中幼兒分離的不捨;但也有移工認為來臺接觸到不同文化,是新的學習環境,甚至打算回鄉後教中文等。
海之味
海之味
海之味
海之味
展示時空
21世紀的藝術家,不滿足於平面的繪畫或單一的立體雕塑與展示,為求更強力的情境掌握或思維表露,透過全環境氛圍的形塑、建構,或加入音像、數位的種種技術與媒介,並以幽默、自嘲、諷刺、批判等不同視角做時代的觀察與描繪,因此當代藝術的創作不只要決定作品的「形式媒材」及「社會議題」,還得決定作品「裝置展示」的方式,以及觀眾與作品的互動關係。
義大利米蘭二十世紀博物館展示場景
例如《哀敦砥悌》便是一件隨時空背景而更替展品內容的作品,曾經歷過四次不同的裝置展出樣貌,主要以中華民國當前國家外交處境作為藝術思維模式,隨著不同場地而增減陳列物的規模。只要中華民國還存在的一日,作品即可繼續增減相關物件,直到中華民國真正被國際承認或消失,《哀敦砥悌》一作才會有完成的一天。
視時空背景而定 Time & Space
梅丁衍/哀敦砥悌/1996年/綜合媒材/尺寸隨場地布置/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見下頁圖,作品從影片8'22"開始介紹)
《哀敦砥悌》是從「身分認同」的英文 "Identity" 而來,自從臺灣與美國斷交並退出聯合國後,始終面臨國際邊緣化的問題,外交困境實則隱含著認同問題。在1996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時,將展場布置成外交領事館辦公室,所有曾經與我國建交、斷交或正在建交、斷交的國家,都會為它製作一個鍍金盤或錦旗,上面印著如「患難與共」等語句,作者對語言本身具備的曖昧與弔詭特別感興趣,藉此探討雙關語與視覺的關係。
哀敦砥悌
哀敦砥悌
另外,有些作品則是需要在特定的「場地空間」,如《跨越國境.潮》使用可溶於水的材料和當地的海沙相揉搓,塑出196尊造形相同的小孩泥像。將作品放置於海邊,任由海水侵蝕消融,藉此紀念死於船難而來不及長大的難民小孩。
自然空間 Natural Space
林舜龍/跨越國境.潮/2016年/海沙 黑糖糯米粉 麻 石膏/2016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見下頁圖)
196是日本目前承認的國家數,小豆島海灘上每一座孩童泥像分別面向各國,胸前寫著該國首都至此的公里數,背後則標上了座標。日曬雨淋後,泥像表面風化,露出刻在鐵片支架上的國家名和白玫瑰,就像墓碑一樣。這些孩童都是他帶著小豆島的居民及志工一起完成的,下雨時島上的老人們怕孩子們寂寞,還會到海邊幫他們撐傘、跟他們說話,因此林舜龍還舉辦了海葬祭典以安慰當地居民。
跨越國境.潮
跨越國境.潮
有些作品則可以讓民眾實際接觸,如《山洞:類生態光學冥想屋》放置於人行道的大樹下,讓觀者思考未來的生活可能不再是一個定點,而是安定、微小、寧靜,並分散於各地角落的空間碎片。
作品體驗 Immersive Space
曾志偉(1973-)、春池玻璃/山洞:類生態光學冥想屋/2016年/回收玻璃
260×270×260公分/忠泰美術館「Home 2025:想家計畫」展覽(見下頁圖)
面對資訊爆炸的焦慮與便利交通帶來的世界流動,家不再僅是個人化固定地點,或許「能為需要的人帶來安定與療癒的所在」便是家的定義。觀眾可以坐在作品裡,體驗這個「未來之家」的概念。
山洞:類生態光學冥想屋
山洞:類生態光學冥想屋
又或是曾在此地發生災難氣爆的地點,透過藝術裝置紀念事件,以場所的意義代表氣爆事件在此終結,歷史的錯誤在此反轉,悲痛的力量逐漸轉換成新的契機與希望,並傳遞民眾對「居住安全」的渴望之聲。
歷史現場 Historical Scene
顏名宏(1964-)及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記憶的漣漪/2018年/高雄市 五權國小校地
(見下頁圖)
在作品中可看到災難現場的相關物件,如扭曲的氣體輸送管和引起爆炸的轉接閥等,透過人和環境共同參與藝術裝置,重新經驗對高雄的81氣爆路線節點的回溯,紀念受災的空間意象,提供市民與人們一個行走穿越、尋找對話互動的「劇場式」平臺。
記憶的漣漪
記憶的漣漪
從差異來到尊重——食物文化的故事
當代藝術的創作相當多元,不一定所有的作品都須與社會脈動有關。有些藝術家會透過內省自我,或透過作品引導觀眾觀察從小生長的土地,將眼光往外擴大,試著與世界接軌,感受我們與世界的差異,同時也尊重不同的族群,了解別人的文化、同理他人的行為,不要讓自己的無知傷害了社會的和諧。
回憶的味道:香料工作坊與食譜改造計畫
藝術家程仁珮(1983-)帶領大家回憶自身背景,以符號學的角度思考記憶中的味道。用各式不同氣味的辛香料來記錄自己的故事,結合季節食材,調製出獨一無二的個人專屬配方調味料,並分享食物攝影技巧與創意設計擺盤,帶領大家擺設自製的調味料和故事織品,拍下值得紀念的時刻。從串聯記憶的手作中,學習烹調和攝影的撇步,用照片與美味菜餚,共同分享、品嘗彼此的珍貴故事。
當代藝術X民眾參與
程仁珮舉辦的回憶香料工作坊暨參與式藝術計畫
程仁珮的作品形式多以「參與式藝術」進行,從「生態環境」與「人文議題」兩種面向來探討「飲食文化」。她在臺灣各地採訪6位不同國籍嫁入臺灣的女性,以她們移居臺灣後的日常飲食習慣與口味為素材,收集每對異國婚姻的餐桌風景,觀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同生活時飲食差異的狀態,進而設計出6道受訪者融合原生地與移居地風味的新菜色。
程仁珮/「食譜演化運動」系列
2017年起/攝影 文件 行動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臺北 忠泰美術館展出
除了展出6道菜的攝影作品外,還搭配了受訪內容文字描述。
由於時代不斷更迭變動,連藝術創作的走向也會跟著影響。在強調創意思考的今天,藝術正是改變慣性思維的最佳媒介,開展創意的想法,延伸想像的空間,養成對事物深刻的反省與觀察。
讓我們來整合前述的章節,練習觀察作品是如何產生的。以程仁珮的「食譜演化運動」系列作品為例,透過食譜組合,強調人文演化,察覺多元民族在飲食合併中漸變的程序,重新定義文化碰撞中食物組合的新姿態。
創作活動
多元文化.開箱趣——感受各族群文化
美術 x 公民
每個族群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若彼此不了解便容易造成誤會,甚至引發傷及無辜的戰爭。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藝術創作,一起了解世界不同族群的文化背景,多一份同理,就能少一份衝突。
像是在敘利亞出生的藝術家穆罕默德.哈菲茲(Mohamad Hafez, 1984-)與伊拉克出生的作家阿罕默德.巴德爾(Ahmed Badr, 1998-),共同訪談難民經歷戰爭無情摧殘的故事,以九件裝置在行李箱裡的微立體模型還原故事發生的場景,每一個模型都配有一副耳機,能在觀看作品的同時,聆聽當事人逃難過程的心路歷程。作品傳達了戰爭的無情摧殘,以及難民們不願回首卻永遠揮之不去的記憶。我們來欣賞其中一件——《艾曼與加納・一杯咖啡・敘利亞》。
艾曼與加納・一杯咖啡・敘利亞
2011年,當艾曼與加納目睹敘利亞內戰帶來的破壞時,便感到自己和平的童年時代消失了。一天,他們的祖父告訴他們戰爭已經開始,要立即離家搬到一個家族朋友的家中。
一家人離開房子,並期望幾天後就能回來。艾曼回憶起他的母親在客廳桌上留下了一杯咖啡,他在行事曆中記下了5天後要回到這裡清理,但距離他們離開家和這杯咖啡已經6年了……。在住處被攻擊的6個月後,他們搬到了約旦,並申請了難民身分,於2015年重新安置在美國。
《艾曼與加納・一杯咖啡・敘利亞》為「開箱:難民行李」系列中的一件作品,2020年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人類生態學院展出。
創作方式①多元飲食,家鄉菜!分小組進行
1.創作:每組3至4人,每人查找一道菜。
2.任務:以繪畫與文字介紹臺灣的多國飲食文化。
3.展示:圖文構成的平面繪畫。
4.發表:介紹任務國家的飲食文化特色。
創作方式②多元文化,開箱趣!分小組進行
1.創作:每組5至6人。
2.任務: 以手繪完成一個國家的生活文化物件,可就飲食、服裝、信仰、慶典等不同面向尋找。
3.展示: 各組需製作一個箱子,並將所查找到的物件裝置於箱子當中。
4.發表: 文化開箱並透過作品發表所查找國家之文化特色。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