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搜尋專案、作者
透過關鍵字、作者名稱快速找尋內容。
第五章 傳播倫理
教案11:什麼是好員工,有一百種說法! 作者:謝宇程 【教學目標】 1. 了解「好工作」或「好員工」並沒有統一的意義與標準。 2. 有興趣探索更多職業領域的實況,並了解這些領域如何定義「好工作」或「好員工」。 3. 能夠找到門路、管道、方法,蒐集關於各種職業領域的現況與發展方向。 【課程說明】 臺灣的傳統價值觀,常常讓學生以為好員工就是學歷好、服從聽話、勤奮努力,但這種形象不見得適用於各行各業,其實也不見得有利於臺灣整體產業提升。 本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處在快速變遷中的職場的多元性。
教案05:什麼樣的人生與生活,決定在我 作者:謝宇程 【教學目標】 1. 理解社會中傳統的思考,常對生涯有某些簡化的認知。 2. 有勇氣用不同的角度檢視這些社會的框架與既定期待。 3. 對於非社會常俗、常見的生涯方式,有能力進行思考及分析。 【課程說明】 其實,對許多學生而言,問題不在於「缺乏生涯規劃」;正好相反,他們的問題在於,在他們真正思考判斷之前,社會上對於生涯的樣貌早就有了各種僵固的成見;這些成見可能限制了學生做出更好的生涯規劃,甚至可能過時及錯誤。 學生們需要能辨識這些成見並非「必然正確」,並且打開對生涯的想像力,才可能做出更好的生涯規劃。 這個教案即是協助學生洞悉外在社會對職責與角色的僵固期待,減少這些「一定要」、「一定不行」的見解,對學生的影響。 在此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做特別的事、和社會不同步調,也不可避免地有它的辛苦和代價。
教案03:我是我自己,難道還可能「不了解自己」嗎? 作者:謝宇程 【教學目標】 1. 理解到自己的特質都還在形成與轉變之中。 2. 期待透過一系列的努力,積極建構自己的特質。 3. 至少設立一個具體的特質養成目標,在可預見的未來達成。 【課程說明】 在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中,通常第二章的重點都放在用各種檢測方法確認學生的自我特質。 但其實,學生在這個階段,許多特質仍尚待建立,無論是興趣或價值觀,都還在變化之中。 建議在高中階段,尤其是生涯規劃課上,儘量不要讓學生認為:自己一定(只)是怎樣的人,未來也就一定(只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教案09:請別誤信來路不明的說法 作者:謝宇程 【教學目標】 1. 了解高中類組以及未來科系的關係。 2. 可分辦關於類組、科系、未來職涯各種不見得正確的說法。 3. 培養查找資料的能力,判斷訊息的正確性。 【課程說明】 關於類組、科系、以及和未來職業的關係,在一般家長與學生心中,常有各種各樣的「想當然爾」、「望文生義」、「街頭巷尾的說法」…等。 本課程目標,旨在指出各種迷思,並且提供更多元、前瞻、貼合現實的看法,提供學生與家長做選組及日後科系抉擇的參考。
一、整合桌遊媒材應用資訊與方式,協助輔導教師與生涯規劃科教師靈活應用於課程教學或團體輔導的情境中。 二、創新輔導教師與生涯規劃科教師對生涯議題之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之能力,提昇生涯規劃 課程內容的豐富性。
教案06:高中生活,可不只有考試與電動 作者:謝宇程 【教學目標】 1. 了解高中學習的意義及升學日益多元化,學習也可以有多種面貌。 2. 期待更豐富多元的高中生活,並且相信這種高中生活對升學、生涯有益。 3. 以新的方式、思維安排高中生活。 【課程說明】 看待高中有兩種極端的方式,兩種都對學生不利: 一種是認為高中就是衝刺升學與拼大學的過程;一種是過一日算一日,缺乏長遠的思考和目標。 因此這節課希望可以給學生更完整、全面、平衡的視野:高中階段,升學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目標。 其他的目標也很重要,對現在和未來都有利,而且其實也有利於升學。
第一章 傳播科技概說
第二章 視覺傳播科技
教案01:原來,我不是天生的,而是「造成的」 作者:謝宇程 【教學目標】 1. 發現目前高中生活對未來的影響。 2. 對生涯規劃課程產生好奇,願意積極學習。 3. 能聯想現在的生活在未來可能造成的後果。 【課程說明】 臺灣學生通常較被動,許多行為與決策來自父母安排、制度規定、環境鼓勵, 而非自己對未來的期盼。 在這一節課程中,將呼應課本第1章的前兩節,讓學生了解,如果他們希望有美好的人生, 就應該從現在開始思考努力,只要開始去做,未來的人生必將更好。
單元16 當愛情遇到婚姻/二、擇偶的多方會談
三、宗教建築形式的開拓 漢寶德教授主講 在基督教傳入羅馬之初,帝國是採取高壓政策,但到公元312年, 君士坦丁頒發了【米蘭諭令】,在羅馬帝國裡正式宣布願意接納基督教; 東漢末年,佛教東來,本身沒有什麼力量,因為北方勢力將佛教帶入, 透過統治階層,強加於中國臣民,逐漸被人民接受。 四世紀到六世紀,宗教的力量深深影響了東西建築的發展。
東海大學:人文.文化.設計思考 第五堂 未來五千天的食衣設計/主講人:姚仁祿/時間:2010年5月
東海大學:人文.文化.設計思考 第九堂 課程回顧與討論/主講人:姚仁祿/時間:2010年6月
東海大學:人文.文化.設計思考 第八堂 未來20-30年的地球人/主講人:姚仁祿/時間:2010年6月
東海大學:人文.文化.設計思考 第一堂 人文是什麼?文化是什麼?設計思考是什麼?/主講人:姚仁祿/時間:2010年3月
四、歐洲中古世紀與唐宋 漢寶德教授主講 自羅馬帝國衰亡到基督教文明建基的這段時期, 被一些史家稱為黑暗時代, 但其意義是,在羅馬帝國的後期,國力衰弱, 已無能力壓制周遭蠻族的入侵, 而逐漸使古典文明消失於落後的蠻族之手。 而在此同時,東方的大唐帝國是中國的盛世, 國家富裕,工商發達,貿易及於國際, 在建築上成為韓日等周邊國家的模仿對象。
九、鄉愁的後現代 漢寶德教授主講 二十世紀初,在知識界理性的主導下, 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問題與生產工具的革新, 形成現代主義建築的機械美學, 與社會關懷的內涵。 接著來臨的兩次世界大戰, 獨裁國家的主政者, 為了權力與國族的象徵, 在建築上要求高度紀念性的外觀,傾向於傳統的學院派, 使現代建築成為自由與民主的象徵,逐漸被開明派所接受。 但是大戰過去後,理性的建築失去了必要性, 感性的要素逐漸出現了。 第九講下一講
五、近代來臨前的東西方世界 漢寶德教授主講 七世紀到十二世紀左右,東方的宋朝,政府怯弱,但是民間工商業蓬勃發展, 知識份子也擺脫了門第的影響,平民可以通過考試制度光宗耀祖。 西方的民族國家在此時逐漸興起,各國的教堂也以市民為中心, 建築技術經幾世紀的發展,哥德式教堂在此時活潑登場。
七、王權鞏固後的世界 漢寶德教授主講 十七世紀以後,中國在腐敗的明代之後, 出現了清代大一統的帝國, 國力強盛,但建築制度規範森嚴刻板。 此時的西方,巴洛克建築發生於羅馬。 拋棄了靜態的理性形式觀, 追求動態的感性的形式與空間。 英、法在此時興起,國勢強盛。 這些國王自義大利請來設計師, 利用當地哥德時代訓練所傳出來的工匠, 磨合為當地的文藝復興風格。 巴洛克時代於是來臨。
東海大學:人文.文化.設計思考 第二堂 人文反思對設計的影響/主講人:姚仁祿/時間:2010年3月
二、壯麗的帝國建築 漢寶德教授主講 一個成功的帝國應該是能吸收優秀文化,並把它發揚光大的帝國, 從而為後期文明的發展奠定基礎。 很有趣的是,東、西兩大帝國, 都是在柔性的宗教的力量下瓦解, 而開啟了一種新的世界。
八、現代世界的來臨 漢寶德教授主講 18世紀是歐洲反封建鬥爭最激烈的時期, 最後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迅速發展。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 1769年,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 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帶來重大飛躍。 隨後自英格蘭擴散到整個歐洲大陸, 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